【換日線留學】那些從博士班休學的人都去了哪裡?

作者:Lynn/博士生沒有假期

博士班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大部分的文組博士生都需要花費 6-7 年左右才能畢業,只有少數人可以在 5 年內完成(因為美國博士班的獎學金多半都是 5 年為限)。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或願意完成博士班學業,畢竟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實在有太多的原因會讓一個人放棄課業,包括興趣不符、找到工作,或甚至是身心因素等現實的難題。

讀博士班是一個職涯的重大決定,當然,選擇不繼續完成博士學業也是,這些決定都無所謂好壞,都是最後能夠找到自己所愛志業或人生方向的過程。

「博士」讀一半,可拿「碩士」離開?

美國的博士班包括了前兩年的修課階段(類似碩士班課程),以及後續的博士論文研究,因此就算只有大學畢業也可以申請,大多不會要求申請者要有碩士學位(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有)。換句話說,只要能完成博士班的課程,就等於完成了一個「類似」碩士的學業,如果此時決定不把博士讀完,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離開(實際狀況因各系規定不同而有區別)。

也因此,有些大學生一畢業就開始博士班學業(主要是美國學生),而其中還不確定是否要把研究當工作的人,就可能會在漫長的博士班旅程中發現這不是想要的生活,而選擇休學或轉換跑道。

例如我們班上有一位美國學生,過去有豐富的國際組織工作經驗、對人權議題非常關心,但讀了一年之後便決定休學。當時在課堂上,他只要遇到與人權相關主題的討論都很踴躍發言,但畢竟博士班課程的討論主要是聚焦在理論,而非應然面或個案細節,久了之後他發現博士班的訓練不是他需要的,於是就毅然休學。

博士生身心壓力,已備受學界關注

當然,也有不少學生是因為心理因素等各種壓力而決定休學。可能有人會覺得,學生就是「乖乖讀書」就好,怎麼會有壓力呢?但讀書、修課,只是博士班課程的一部份,博士生還要做研究(這基本上就是貫穿整個學術生涯最重要的事情),而研究的過程是否順利、期刊論文能否順利發表、博士論文能否完成並通過口試、畢業之後又能否找到與期待相符的工作,這每一件事對博士生來說都是壓力。

美國政治學頂級期刊《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於今年刊出一篇針對美國政治系博士生心理狀況的文章(樣本來自美國 7 所大學),指出共有 15.8% 的學生曾有過自殺的念頭;甚至高達 30% 的博士生已經符合憂鬱(depression)的病症標準,然而在這些人之中卻僅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接受專業協助。

更令人難過的是,無論是何種主修,博士生輕生的事情在美國時有所聞。對此,美國大學也都積極設置各種協助學生面對心理狀況的單位與專業人士,並鼓勵教職員與學生多認識心理健康議題、勇於表達自身的狀況,以及時得到外界的幫助。博士生之間也會彼此關心、鼓勵,無論是否要休學,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無論對博士課業或是日常生活都至關重要。

如果確定要休學,在同儕間也是會被祝福的一件事,因為這代表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涯方向更加確定。

「且走且看」的美國學生們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美國學生而言,無論是否帶了一個碩士學位再離開博士班,在美國就業市場找到與原本專業相符的工作機會都比國際學生高,例如政府機關、有政府背景的智庫(因為這些領域的職缺大多需要公民身份)。所以有不少美國學生讀博士班的原因也是想趁這個機會多看看不同的工作職缺(當然也可以在修課時培養政策研究、分析相關的技能與背景知識),如果遇到適合的工作就有機會轉換跑道。

舉例來說,系上就有學生已經通過資格考,但最後可能因為博士班研究卡關,加上職涯考量,最後決定休學並改讀法學院。畢竟律師可以預期的薪資還是高於一般的大學教授,就算多花 2、3 年,最後能透過博士班課程更加確定自己未來工作方向,其實也未必是壞事。前面提到的因為興趣不符而休學的朋友,最後因為太喜歡學校所在城市的生活環境,決定留下來經營民宿與餐廳,也算是另類受到博士班「影響」而開啟的創業人生。

台灣社科博士生的留美新機會

如果是台灣學生的話,由於並非是美國公民(除非是雙重國籍),有身份資格限制的工作就沒辦法應徵。如同前述,這些工作多半是在政府或智庫,也導致主修政治學、國際關係的台灣學生沒辦法像美國人一樣在博士班休學之後有那麼多選擇。但台灣學生也不用因此灰心,如果離開博士班的同時也取得其碩士學位(且是 F1 簽證身份),其實就等於其他來美國讀碩士的國際學生,一樣可以申請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讓畢業生有臨時一年工作資格,可以合法留在美國實習、就業。

如果你的主修是符合美國政府所規定的 STEM 專業範圍內(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原本一年的 OPT 結束之後可以再延長兩年,也就是擁有 3 年在美國工作的資格。而今年對於社會科學學生最重要的新聞之一,就是美國政府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與量化方法(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列為 STEM 科目,未來前往美國就讀政治學、社會學等相關科系且符合規定,就有機會拿到 3 年的 OPT 資格。

不過實際上,根據身邊友人的經驗,許多離開博士班的台灣學生(以政治學為例)大部分都還是會回到台灣求職,如此一來,其實工作上的選擇就和在台灣的文組畢業生無異。不過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國際媒體、國際 NGO 進駐台灣,加上政策分析、政治公關等工作逐漸受到重視,相關職缺也越來越多,擁有美國社會科學碩士學位加上博士班的經驗(研究訓練與英文能力),在相關領域求職也會更具優勢。

即使沒讀完,也要讓這段經歷派上用場

最近在推特上就有一則熱門討論,是一位擁有博士學位、在科技產業的 UX(使用者體驗)研究員給有意轉往業界求職的博士生們的建議,而第一條就是鼓勵加強自己的研究技能(原文是 Strong methodological skills),換句話說,相較於研究所的主修科目,對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掌握及熟悉程度(包括質化或量化)才是關鍵。

對於一個想在業界持續從事研究的社科博士,所讀的主修未必能夠在業界找到相對應的工作,所以公司或主管最重視的還是「如何利用研究技能來協助企業解決問題」。接著,原貼文作者給的第二與第三點則分別是「跨單位的合作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這兩點對無論是大學畢業生還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求職者都適用,畢竟現在社科研究也越來越流行打「團體戰」,由兩人或數人進行合作來完成研究計畫與發表,而在企業當然更重視團隊合作。

無論是否就讀博士班,或是博士班有沒有讀完,文組學生最終仍要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如果你正準備申請出國讀博班,也可以想想:如果最後因為各種因素不得不中斷博士班學業,並回台求職,能找的職缺可能和讀博班之前無異,這樣的結果你是否能夠接受?

另一方面,文組畢業生(無論是大學畢業、碩士或博士),都可以多思考如何加強在學時期對於研究或應用技能的培養,讓自己在求職時更有機會錄取理想的工作。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那些從博士班休學的人都去了哪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家境普通、英文不好、大學成績又差,還能出國讀博士嗎?

赤裸的「教師危機」:為何她碩士畢業、16 年教學經驗,卻得「賣血維生」?

作者簡介:

博士生沒有假期,美國的博士生不只是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擔任助教、做研究、寫博士論文,努力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體驗美國這個奇妙的國家。這裡有美國學術圈的觀察、博士班的留學生活,還有對各類時事的評論。如果你想從不同的角度瞭解美國與留學美國的體驗,歡迎一起加入這趟充滿驚奇的旅程。Laissez les bons temps rouler!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