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到越南工作後,我失去了什麼?
作者:Frank/法蘭克的在越觀察
在前一篇文章《外派 10 年得與失(上):職涯黃金期選擇外派越南,我獲得了什麼?》中,我談到了外派期間的「獲得」,這篇則來看看反面──我因為外派越南多年,犧牲了哪些人事物?
這些失去,坦白說大多都是我在決定外派前,沒有想過的。因此希望能以自身經驗,給預計外派的夥伴們一點心理準備,或評估自己能否接受這些犧牲。
一、人生某些重要的時刻
從越南到台灣,搭飛機大概需要 3 個半小時,儘管看似距離不遠,但由於我公司的位置,離機場大概有 2 個小時的車程,再加上提前到機場掛行李、出境檢查及下機後領行李、入境檢查、搭車回家的時間,實際上大概會需要耗費一整天,進行兩國間的移動。
另外,若要請假返台,也要先完成工作交接、並提前向公司申請往機場的交通派車。所以從越南到台灣的移動,有一定程度的繁瑣。所幸我的公司很人性,若遇特殊狀況,還是可以緊急請假返台。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無法見到爺爺的最後一面。
當時爺爺因發生意外而緊急送醫,在醫院不長的時間就走了。而我因為臨時找機票、請假,加上跨國間的移動,無法及時回台看他最後一面、說最後一句話。
我從讀國中起就跟爺爺同住,他不但對我很寬容,更不時擔心我錢不夠用、常常塞零用錢給我。爺爺是個老實人,不善用言語表達關心,但總能感覺到他的溫暖。因為外派不能見到他最後一面,是我人生的一大遺憾。即使參與了喪禮等身後事,但遠比不上再親口對他說一聲「謝謝」來得安慰。
除了自己的案例,我也常看到一些同事,因為家人生重病,需要請長假回台照顧。但重病要多久才能康復,沒有人說得準。若家人在我們長假請完的情況下還未康復,這時勢必要作出取捨──是要長期返台專心照顧家人?還是留越一邊擔心家人一邊工作?這都是外派人需要面臨的掙扎與二難。
二、在家鄉的安全感
台灣,是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有著無與倫比的熟悉度與親切感。而且在這塊土地上有父母、手足、朋友相伴支持,就算是生了病或發生意外,心理上仍不會感到孤立無援。
即使沒有親友的協助,不管發生什麼狀況,我也能仰賴自己對這塊土地的熟悉度,去尋找解決方法。我可以知道生病時怎麼找到值得信賴的醫院跟醫生、知道怎麼申請駕照、發生車禍要怎麼處理、受了傷怎麼叫救護車、跟別人有糾紛要怎麼解決。
但初到越南,踏上這一塊全新、陌生的土地,這種熟悉感需要從零開始建立。前面提到在台灣可以輕易找方法處理的事,在這裡全都變成大難題。我必須使用不是母語的語言(可能是英語或越語)尋找、接收資訊,接著慢慢理解這裡的制度與習慣,才能知道怎麼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即使公司可能在食衣住行方面都幫你照料好,但在這樣的保護傘下,我仍有一種身為「異鄉人」的強烈不安感,不像在自己家鄉一樣安逸放心。
另外,我也依然記得有幾次重感冒發燒,一個人待在公司宿舍房間,半夜因為高燒到無法入眠,父母、家人的不在身邊的無助感突然放大數倍,在夜裡莫名感到恐懼。
當然,這些情況在我慢慢融入當地生活、了解在地文化之後(又或者是因為習慣),慢慢獲得了改善。不過改善歸改善,要像生活在自己的故鄉一樣感到安心舒適,恐怕還是有一段距離。目前我在越南待了快 10 年,仍會有這種異鄉感,也許要再待下一個 10 年,這種「異鄉人」的感覺才有可能完全消失。
三、便利的生活
生活在台灣的便利,相信大家都知道:走幾步就一家的便利商店、可以隨時叫餐的外送平台、四通八達的捷運公車網路、快速穿梭南北的高鐵、品質優良的醫療服務、分布密度高且營業時間長的加油站……等等。這些便利與服務,以往在台灣生活時唾手可得,但外派之後便是得來不易的珍寶。以下將就「食」與「行」二個部分來談我的個人感受,這二者是我覺得差異最大的部分。
食:在越南,除了胡志明市等大都會之外的地區,多數店家在晚上 10 點後就關門了,賣宵夜的店家少之又少。以我自己目前住的區域(巴地頭頓省)為例,有一次因為想要節食所以晚餐吃比較少,沒想到 10 點左右肚子就餓到受不了,出門覓食卻遍尋不著有開門的店家。如果是在台灣,此時我可能已經是手上一包鹹酥雞、一杯永和豆漿,安逸地在家裡大快朵頤了。再不然也可以到 7-11 買個御飯糰、配個小飲料充飢。
此外,越南這邊雖然也有在東南亞十分熱門的 Grab,但是這個 app 並不是任何區域都有服務,我住的地方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地方性的叫餐平台 Vill,但該平台的餐點選擇少、外送人員也不多,使用上的便利程度有很大差異。
行:在台灣有非常方便的大眾運輸系統,即使沒有捷運的地方也有公車、輕軌、客運、火車、UBike……等,往來移動非常簡單。然而在越南的大眾運輸(由於台灣捷運也只有幾個城市才有,這邊就不提捷運)以巴士來說,不論數量、標示、轉乘方便性、車體新舊與整潔程度,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我的越南住處附近便沒有任何公車,如果要去胡志明市、或至最近的客運站,只能提前叫計程車或請同事載我,要不然就是到大路上隨手攔由客運公司經營的「麵包車」(沒有固定站牌與固定班次,且需要會越南話跟司機溝通,有一定難度),若對一個初來乍到的非本地人來說,「行」的問題絕對會讓人非常頭痛。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外資公司都會提供固定派車,接送外幹到市區的原因。
四、在台的職涯
近幾年因為父母年紀大,曾考慮過要不要回台灣工作。幾經考量之後,還是決定繼續留在越南。以下便是我的個人考量:
在外派越南的時間裡,我花了相當多時間建立當地的人脈與精進對政府法規、風俗文化的理解。知道發生什麼問題時,應該找哪個單位、與當地人溝通時要注意哪些細節、可能會發生的風險及防範措施。透過這些熟悉度,我能夠與當地越籍團隊順利合作,達成組織目標。這些 know-how 對於「外派」的工作來說,是有價值的。
然而,若我決定返台工作,我在越南所累積的「工作價值」可能將無用武之地;相反地,我還必須重新理解台灣的現行法令與政府政策、適應新的工作型態,再度歸零學習。相較其他一開始就在台灣發展的人而言,我在台灣的職涯經歷,可以說是一張空蕩蕩、沒什麼內容的白紙。
另外,由於外派期間大多是進行管理職的工作,工作內容多以思考部門方向、規劃決策為主。一旦決定返台工作,則可能會變成只負責單一功能、單一專業的職務。相較於其他已在類似職務、單一功能深耕許久的其他競爭者,我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追上及補足。
因為前述的原因,我在台灣就業市場的職場價值,相較於目前外派的工作而言肯定大打折扣,所以返台工作的薪資及待遇,也免不了要跟著向下三級跳。
換言之,以我目前的年紀來說(35 以上、40 未滿),要重新返台工作的機會成本不但高,且可能需要比當初年輕時選擇外派更大的勇氣。而若繼續外派生涯,返台的機會成本則會越來越高,最後可能真的沒有選擇,只能外派到退休。
因此,外派這個決定是好或壞,我想沒有絕對的定論,畢竟每個人可以接受失去與想要獲得的東西都不同。先想清楚自己心之所向、並多方參考前人的歷程,才能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外派 10 年得與失(下):職涯黃金期選擇外派越南,我失去了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我是一個越南人,卻在芬蘭想念著台灣:「台灣沒有越南那麽擁擠,也沒有歐洲那麽偏僻,就是剛剛好。」
作者簡介:
Frank,東吳大學英文系、中央大學企研所畢業。2015 年外派到越南至今,目前在全球的足球鞋龍頭廠擔任人資主管工作。熱愛越南這個國家及其文化。希望透過自己所觀察到的在越大小事,分享工作與生活上的觀點給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