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台灣人在澳洲教中文,因「企鵝」遭投訴

作者: Winnie/在加的故事

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時候,除了本來全職的工作,為了準備之後環遊澳洲的旅遊資金,我還兼差擔任補習班的老師。之所以會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我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擔任家教,對於和小朋友相處並不陌生;此外,我也好奇國外成長的小孩和臺灣有什麼不同。

進入澳洲補習班,擔任中文老師

在澳洲雪梨,多數的課後才藝課程班(相當於臺灣的補習班)幾乎都是華人營業,學生也幾乎都是華人小孩。我發現有家課後教育中心在徵中文老師,馬上遞交履歷,也順利地通過面試,開始授課。

一開始我天真地想著,我是臺灣人,中文是我從小用到大的母語,教小朋友認識中文應該沒什麼問題吧!出乎意料的是,我才上幾堂課,就接獲家長投訴!

當時我的班級裡幾乎都是華人小孩,約莫過半學生的家長來自中國,有的在家會和父母說中文,所以還算能夠溝通;但有的只能說出簡單的中文單字,或者中英夾雜,而無法說出完整的中文句子。

可能是因為學生人數較少,也可能是為了節省經費,補習班並沒有依照學生的中文程度進行分班,而且也沒有提供太多教學資源,而是期望由老師自行設計。為了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我花了不少功夫在安排課程內容。

被家長投訴!理由出乎意料

但在某天下課時,我被班主任叫進了辦公室。我心想,是不是我的教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又或者有什麼我沒留意到的地方呢?當我腦中閃過各種可能的原因時,班主任一臉不好意思地說:「Winnie 老師,我們看到您教學的樣子,真的很棒,但是我們接獲家長的投訴抱怨,所以想和您聊聊⋯⋯。」

投訴?一直以來,我的教學經驗都是正向的評價,第一次接獲投訴,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原來有個學生回家和家長分享所學,有些中文發音和他的中國父母不同,小朋友糾正家長說老師是這樣教的,所以應該要這樣說;家長因而氣憤地來學校告狀,也才發現原來他孩子的中文老師──是個臺灣人!

我從來不覺得一樣是中文,不同口音或者用詞有什麼關係,就像英文也有英式和美式發音、用法,這不正是不同文化有趣的地方嗎?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引發爭議的幾個詞彙:企鵝(臺灣發音:ㄑㄧ、ㄜˊ;中國發音:ㄑㄧv ㄜˊ)和鳳梨(對岸叫做菠蘿),這些我覺得無傷大雅的差異,讓我第一次教書遭受檢舉。

樂高課堂上的「雙語教學」

因為家長十分堅持,甚至開始聯合其他中國家長表達不滿,補習班抱歉地告訴我:恐怕無法讓我繼續教授中文課了。但他們很相信我教學的品質,也發現我之前有教授樂高的經驗,剛好補習班準備開設新課程,於是邀請我成為新的樂高積木老師,薪水還開得比中文老師還高。

就這樣,我從教中文,變成了教樂高,學生的組成更加豐富,除了華人學生外,還有些不同種族的小孩。本來預期是全英文授課,但有些中國小孩,因為是剛轉學到澳洲,對於英文了解有限,甚至還有些排斥英文,所以不得不變成雙語上課。

有趣的是,當時檢舉我的中國家長,孩子也在這個班上,我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用字習慣(況且這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吧)!我不確定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學了多少「臺式中文」,是否曾用臺式中文和家長溝通,但我此後並未再被投訴。可能孩子的父母沒有發現樂高老師是同個臺灣人,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樂高機器人被廣為推廣,希望孩子多才多藝、不要輸在起跑點,所以才沒再度的投訴我吧。

沒想到第一次接獲家長投訴是在國外教授自己的母語,雖然能夠理解,當下還是會覺得很錯愕、不被尊重。如今經過時間沉澱,已經能笑著回憶這段有趣的往事,同時也覺得有些人即使出了國,想法卻依然侷限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澳洲教中文初體驗:第一次被家長投訴,竟是因為「語言問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位成績優異的印尼女孩,為何不願到台灣留學?

一個美國媽媽在中國:當幼稚園老師把雞蛋強行塞進我兒子的嘴裡⋯⋯

作者簡介:

Winnie,在台灣完成學業,放棄科技業工作,跳脫自己的舒適圈,只為了實踐出國夢,曾在澳洲打工度假、紐西蘭房車旅行、澳洲各地旅遊、加拿大打工度假,現在還在加拿大生活中,出國這幾年的想法是努力活中自己想要的樣子,希望藉由文字和更多人分享出國的經驗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