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在美國生活,怎樣才能省錢?

作者:Yi 姐/自由工程師的冒險人生

如果你正在臺灣工作和生活,你可能習慣經常外出用餐,有時來杯波霸奶茶當下午茶,感冒的時候就到家附近的診所看醫生,搬新家的時候逛 Ikea 買傢俱,買房買車以買新房和新車優先?如果人生後續計畫搬到美國,上面提到的這些習慣和消費模式都得再重新思考,而這也是為什麼,不少在臺灣工作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朋友移居美國後,常會感到不適應的原因。

儘管美國薪資比臺灣高,但同時消費也相對高,如果是在消費特別高的地區,如矽谷和紐約,必須大幅度地改變消費方式,才能夠度過一開始的陣痛期。等到工作一段時間,薪資跟著上升之後,就能過上稍微奢侈一點的生活,但就我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同樣的薪資等級,在美國可能無法過上和臺灣一模一樣的生活模式。

根據 2022 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在聖荷西(San Jose)薪資中位數為一年 12 萬美金(約 新臺幣 373 萬元),若無其他稅務減免優惠,12 萬美金收入須扣除 22% 的聯邦稅, 9.3% 的州稅,以及 7.65% 的社會保險及醫療保險(FICA)稅。

最後實際拿到的金額約為每年 8 萬美金(約新臺幣 248 萬元),每月 6,500 美金(約 20 萬新臺幣)左右,扣除聖荷西中位數房租金額每月 3,200 美金(約新臺幣 9.9 萬元)、每月的汽車保險費、油錢、牌照稅約 500 美元(約新臺幣 1.5 萬元)和電信水電費網路約 200 美金(約新臺幣 6,223 元)後,大約有每月 2,600 美金(約新臺幣 8 萬元)可其他生活開支。

儘管這對許多來自臺灣的人來說,似乎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若沒有適當的理財規劃,可能最終一毛錢都存不下來。我十多年前剛畢業時,每月實拿約 2,500 美元(約新臺幣 7.7 萬元),與室友共同分擔 3,200 美元(約新臺幣 9.9 萬元)的房租,我的部分約 800 美元(約新臺幣 2.5 萬元)。扣掉其他開銷,大約一個月只剩 1,200 美元(約 3.7 萬新臺幣)可供其他生活開支,同時還必須要存錢,因此我掌握了一些消費的原則,並且嚴格限制自己的娛樂費用,才能一年存下 10,000 美元(約新臺幣 31 萬元)。

美國的外食、外送並非日常消費

每次我回臺灣探親,我常常餐餐外食,甚至每天都來杯下午茶,還常常叫外送,非常過癮。除了家鄉美食特別好吃以外,最重要的是臺灣的外食費用十分便宜,且食物美味又方便取得。

然而,即使薪資水平不差,我在美國依然不能過著餐餐外食的生活。因為美國的外食和外送並非日常消費。以矽谷為例,一個鹽酥雞便當大約 15 美元(約新臺幣 450 元),如果是去一般餐廳用餐,大約 20 至 25 美元(約新臺幣 600 至 750 元),一杯奶茶則要價 5 至 7 塊美金(約新臺幣 150 至 210 元),高級餐廳的話,大約 50 美元(約新臺幣 1,556 元)左右。

在臺灣現在習以為常的外送費用,在美國卻更讓人咋舌,一份大麥克餐,加上服務費和小費之後,大約 20 塊美金(約新臺幣 600 元)。如果天天兩餐外食,偶爾高級餐廳、外送、奶茶,假設每天伙食費用預算 40 美元,一個月的伙食費可以來到 1,200 美金(約新臺幣 3.7 萬元)左右。相反的,如果自己下廚,一個月的伙食費可能可以只花 500 美金,整整就省下了 700 美金(約新臺幣 2.1 萬元)。

不買全新、只買打折商品也可以

許多人可能認為新的商品比較可靠,而且不容易出問題,因此可以節省後續的維護費用。實際上,汽車的折舊率極高,新車一旦離開車場,其價值就會大幅下滑。不過,因為前陣子原料短缺的緣故,二手車價格也飆高,所以在購車之前,還是先仔細比較一下價錢。

在美國,買賣車或更換汽車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由於汽車只是代步工具,一開始的時候,真的不用為了買新車而花大筆的錢,可以等自己資金比較充裕時,再考慮買自己喜歡的車。

此外很多人偏好新房,但在買房的時候如果預算固定,選擇位於好地點的舊房子,會比選擇一個地點比較不理想的新房來得更有價值。在加州,屋齡 30 年以上但狀況依然很好的房子其實很多,因為天氣比較好,房子也比較不容易老化。因為在臺灣,聽到屋齡 30 年以上的房子,多半容易看起來比較破舊,但在美國同屋齡的房子狀況卻可能還維持的不錯。

除了車子和房子之外,美國的二手拍賣也非常常見,例如 Facebook Market Place 和 Craigslist 就是尋找二手物品的好地方,許多人因為搬家的需要,不方便把大型家具帶走,便會以相當便宜的價格出售。像我就曾在 Craigslist 以 300 美元(約新臺幣 9,343 元)的價格,購買到一整套價值約 1,500 美元(約新臺幣 4.7 萬元)的健身器材。此外,購買翻新或翻修(refurbished/renewed)的產品也可以節省開銷,因為通常這些產品都有提供一段保固期間,還算是有一定的保障。

在美國黑色星期五,聖誕節等節日的時候,商家經常推出各種折扣商品,折扣的幅度也蠻高的。尤其高單價的商品,如家電、數位產品、家具、汽車等,如果不是立刻需要使用,目前又沒有折扣,最好要考慮是否真的需要立刻購買。或許,部分商品也可以忍耐到有打折季節時再購入,算是給自己一段時間觀察商品價格的變化,或者使用比價網站如 camelcamelcamel 追蹤商品價格的變化。

維修不必樣樣找人做,靠自己學自己來

在臺灣,東西壞了,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找人來修理。像是如果空調壞了,就找空調維修師傅;如果電腦壞了,就找電腦維修店;不知道怎麼維護前院,就請園丁處理;如果車子需要換機油,就送去保養廠。

然而在美國,因為人工成本相對較高,一般的維修人員,即使是基本的維修服務,根據維修人員的專業程度,費用高達一小時 50 至 100 美元(約新臺幣 1,556 至 3,112 元)起,這還不包括材料費用。

因此,美國人通常更擅於和習慣自己親手修理各種家居問題,例如裝修房屋等。我自己就曾親自粉刷房子的牆壁,更換過電源插座,鋪磁磚,換機油等等,這些現在也通常都可以透過 YouTube 上學習,不用花額外的錢就可以處理好。

最後,美國的醫療非常昂貴,即便是有醫療保險,經常仍有許多醫療費用需要自付,並且自付額可能相當高。例如,我曾經在有保險的狀態下,仍須已付約 200 美元(約新台幣 6,225 元)的 X 光檢查費用。

因此,維持身體健康、儘量避免生病變得尤為重要,而面對輕微的疾病如感冒,主要的治療方式應是休息和使用非處方藥物。另外,在選擇移居到任何城市之前,最好都透過如 PayScale 這類的網站調查當地「消費水平」(Cost of Living),大致了解合理的生活開支應該是多少,並且確保自己的薪資足以支付基本生活費用。

總結來說,從臺灣移居到美國,需要做出許多生活模式與消費習慣上的調整,我們必須學會接受與適應這些差異,認知到美國並非臺灣,而臺灣也非美國的道理。

或許有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或是在國外工作生活一定更好,我認為這種選擇極為主觀,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適合的環境都是不同的。我們不需要認定某一種生活方式是「比較好」的,而是要根據自身的需要與期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的樣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外國月亮才沒比較圓:在美國生活不噴錢,我的「消費三大調」》,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美國趁火打劫的醫療系統 vs. 台灣全民健保的震撼──戰勝瘟疫的代價,是百萬美元的帳單

美國人手一幢花園洋房?「富到流油」的民族融爐?──「大」國背後的真相,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作者簡介:

Yi 姐,台灣人,小時候不愛唸書,只愛電腦,長大後還真的成為了只能跟電腦為伍的軟體工程師,在矽谷新創冒險打滾十多年,為追求自由與創作成為獨立工作者。曾任矽谷新創全端工程師、主管,現為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軟體技術顧問。熱愛在 Instagram、臉書和個人部落格上分享科技業職涯、創業、求職和接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