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從「躺平」到「躺贏」的中國年輕人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躺平主義」,這個由對岸網友自造且昇華的辭彙,本無權威解釋,大抵是指一種無欲無求、無為而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心態,不過,倘若仔細琢磨「躺平」二字,會發現這其實和中國之前流行的「喪」、「宅」、「佛系」等異曲同工,且皆在網路世界廣為流行。

認真來說,「躺平」意味著混日子、只圖清閒,這種狀態與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自強不息、奮鬥向上顯然相悖;但無論是士、農、工﹑商、黨等不同社會階級,某程度上來說,人生的至高境界不也是求混日子、圖得清閒?

以「躺平主義」的邏輯來大致總結,對岸年輕人出現下列特徵:

  • 不淪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

  • 工作不追求加薪、升遷

  • 不買房、不消費、維持低慾望生活

  • 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

正值中國房價高漲、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在黨國資本家的壓榨之下,中國年輕人選擇躺平的心境,其實台灣社會應該不陌生。「躺平主義」在網路世界盛行之後,似乎也蔓延到現實生活──年輕人認為社會階級已經固化,即便不躺平也會被弄到「躺下」。

不過,「躺平主義」的論調已讓中國官媒單位開啟宣戰,宣稱:「躺平,勤者不甘,勇者不屑,智者不法,強者不為」,此思潮被官媒批評為「精神上的鴉片」,此番無限上綱倒是令社會輿論想起 19 世紀中葉時,鴉片戰爭帶給中國的屈辱。如今甚且連國粹主義者也開始強烈批判「躺平」。

躺平,才有望變成「躺贏」?

當官媒開始圍剿「躺平」之後,亦有不少網友聲援「躺平主義」,例如引用《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稱聰明的人應該把大多數時間、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少數事情上;至於如何找到最重要的少數事情,除了不斷嘗試,還要多加思考──奉行躺平主義的人,就有了更多時間可以思考,究竟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讀者讀到這裡,若覺得沒有道理可以打住;但倘若想明白這點,就有可能只花少數時間精力,即達到更好的成效,意即「你雖然比我忙,但我(奉行躺平主義者)對社會貢獻更大」。如果真的做到這點,躺平就有望變成「躺贏」。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躺平是「弱者」的無奈之舉,但事實上恰恰相反,躺平情緒多發生在受過高等教育、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群中,英國稱之為「尼特族」(NEET),美國則稱之為「歸巢族」。

此外,躺平是「困境」中的被迫選擇嗎?似乎也不是,躺平現象往往在經濟高增長、生活高品質的國家和地區中產生,也有可能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一些年輕人滿足於當下的「小確幸」,掂量起奮鬥的「性價比」(CP 值)。因而個人認為,躺平並不可恥,此乃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不爭不搶的心態,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存活於世,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智慧。

不過,中國官方對「躺平主義」仍是戒慎恐懼,它與領導者提倡積極進取的「中國夢」是牴觸的,甚至成為挑戰黨國意識形態的威脅來源。中國官方為了壓制年輕人之中此類悲觀主義、虛無主義的盛行,於是從教育開始著手對「躺平」的圍剿,舉例來說,筆者觀察到近年來對岸中學作文的題目,非常流行以下幾大方向:

  • 「躺平」非繳械,重在適己行

  • 悄悄努力,默默積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奮鬥姿勢

  • 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湧

  • 國不可一日無奔跑者,人不可一日無精氣神

  • 青春之我,當拒絕「喪文化」,不做「躺平」者

  • 起而行,「漲」青春姿勢,壯時代聲威

  • 「躺平族」珍惜韶華、奮發有為

躺平主義高深莫測──上善若水的道家思維

「只要我躺得夠快,資本就割不到我。」這樣的想法體現出對自我的一種調侃,更是一種不良的社會環境。躺平未必為散漫的惡行懶惰,事實上,對岸網路世界將年輕人的「躺平現象」進行道家思想理論的包裝,將躺平昇華為一種「主義」。

職此,躺平是智慧,躺平是吶喊,躺平是活出自己。降低慾望、不過分追求,不是拿 6 個錢包去買房,是回歸本源生活罷了。他們認為既然資本太狠,那麼就自己玩吧!「躺平」可以繼續保持內心的強大,做自己能力範圍內該做的事,不要幫資本市場撐起不屬於自己的天。

至於躺平後能否活得更實在,還是活得更頹廢?對岸網友認為關鍵在於個人怎麼想,而個人的想法與環境等綜合因素息息相關。躺平之後,不用頂天立地,可以看看天、看看地,看看目前還有多少自己能站立的空間。

平心而論,躺平主義之所以盛行,或許與另一個流行辭彙「內捲」(Involution)有關,這是一種無聲的悲哀,如今該流行詞在中國已和「競爭白熱化」緊密連結,經常用於過度競爭、卻又如命運般無法逃脫的困境。

陷入「內捲」之後的社會,階級固化趨勢更為明顯,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虛度;對社會或機構而言,大量人力默默地做「無用功」,白白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整體效率,削弱了對外的競爭力。例如: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員,但是,中國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卻與之不相稱,這或多或少與其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的「內捲」設計有關。

不只中國,台灣年輕人也想躺平?

在對岸黨機器、教育文宣單位積極和「躺平」決戰的同時,台灣近期也惹起躺平風波。

賴清德副總統回到台南,接受母校研究生協會邀請擔任演講嘉賓時,談及「未來世界將會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副總統詢問學生未來想做什麼?竟有超過 4 成聽眾寧可選擇當「躺平族」,賴副總統隨即以幽默的回應化解尷尬:「這要先找到可以訴苦的阿姨才行。」

即便對岸青年再有「狼性」,抑或台灣青年追求「小確幸」,在社會階級已逐漸僵固,且社會財富移轉分配似有停滯的環境之中,年輕人們依舊面臨高不可攀的房價、疫情後的通貨膨脹,薪資成長速度卻遠不如房價、物價飛漲的速度,年輕人就像遊戲玩家一樣,當遊戲關卡太難,當然沒勁。

至於有媒體分析調侃:台灣年輕人既然都想躺平,自然也不會願意上戰場,兩岸開戰這個仗可以不用打了!其實轉念一想,若海峽兩岸青年都有以「躺平」來換取彼此「和平」的傾向,或許也不失為一種高明處世的智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躺平」到「躺贏」──不顧官媒圍剿,中國年輕人:只要躺得夠快,你就割不到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內捲」、「躺平」與「996」:中國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焦慮與競爭
寧願每天吃超商,也要存錢買保時捷?──自嘲與炫耀的「MZ 世代」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台大國企所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此外,體悟到凡事不能囿於兩岸關係的利益,台灣青年必須要培養全球化競爭的能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