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評論】從公關包裝、輿論操作視角,談王力宏事件

作者:楊永苓 Sandy Yang/一路上 On the Road

2021 年 12 月 17 日晚間,台灣四大公投選舉前夕,李靚蕾在 Instagram 和新浪微博上以「核爆式」的 5,000 字長文,控訴藝人王力宏在和她交往、結婚期間有不正常交友關係,並且有長期家庭冷暴力等行為,引發了兩岸三地、甚至是全球華人世界共同關注。

整起事件在各方不斷地發長文舉證、敘述自己心境,以及指控對方的轉折之下持續了 3 天,在 12 月 20 日下午,終於在王力宏出面發文道歉之後,雙方不再追究指控,暫告一段落。

類似的名人出軌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細數演藝圈歷代的「渣男浪女」,有許多行為都是在當事人或是媒體爆料之下,浮出檯面成為眾矢之的。但這次的震撼威力之所以如此強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爆料內容與藝人「王力宏」為人熟知的形象相比,人設差距實在太大,並且李靚蕾實實在在地舉出許多非常難以反駁的案例,導致輿論譁然,幾乎是一面倒得「棄宏投蕾」。

事件延燒以來,除了沸騰兩岸三地演藝圈的「主場」,我在馬來西亞的朋友也轉發了李靚蕾首篇長文的英語翻譯,甚至連原本都不認識王力宏的歷史學家彭明輝教授,都忍不住對王力宏以及其身家做出考據,文末還寫著:「讀史四十年,我的老師如果知道我居然用來考據王力宏的家世,大概會拿籐條打我。」

強大的「優質偶像」人設,到底從何而來?

在事件公諸於鎂光燈下以後,許多媒體與網友紛紛挖出過去八卦雜誌或娛樂節目對王力宏的爆料和指控,但在這些事件爆發的當時,似乎都沒有引起軒然大波,因為王力宏的形象實在太難以被扭轉,以至於大部分的群眾都相信他是一個「好人」,而不願意去追究事件的真實性,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蹭新聞熱度罷了。

這強大的「優質偶像」人設,便成為王力宏最有利的道具,除了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不受這些八卦新聞影響,甚至可能用此降低曖昧對象的戒心(包含李靚蕾本人亦在文中提及「因為你是優質偶像,我沒有任何戒心」),進而獲得許多與女性親近的機會。

其實「人設」這個概念並不新鮮,早在演藝圈開始以商業包裝創造偶像時便存在,甚至將關注點放大至政界、商界,也有許多鏡頭上經常出現的政商人士,接受了團隊的形象包裝,塑造自己獨特的人設風格。

簡單來說,「人設」指的是依照個人的特色、喜好和關注的議題,與可能的競爭對手進行比擬,找出這個人的優勢,進而去塑造一個與對手有所區別、並且更為鮮明的形象。

然而,隨著娛樂、行銷的概念發展極致,現今的娛樂公司已經不再滿足於「依照人物本身的特色去設計他/她的人設」,反而搶先去挖掘這個市場的「需求」是什麼,找一個符合類似形象的候選人,再將他/她塑造、打磨成這個市場性的商品,在合適的時間「上架」。

人設就好像是在幫一位藝人化妝。簡單的化妝概念,是遮掩這個人的瑕疵,並且利用彩妝技巧突出五官特色,讓人有記憶點。但整個產業為了不斷刺激觀眾的新鮮感,或是因為類似的形象已經飽和,逐漸變成利用誇張的彩妝譁眾取寵,或甚至進一步「整形」,以塑造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人設。

然而,人設僅僅是形象包裝的起點,要真的讓眾人買單,相信這個人就是他/她所呈現的形象與樣貌,就必須要有很多其他的案例來說服群眾──這就是經紀團隊開始拉攏媒體和輿論加入,塑造藝人形象的時候了。

例如,經紀公司希望主打這位藝人是「實力派」,他/她便需要一些比賽、獎項成績,或是自己創作的歌曲來證明──如果是個「國際巨星」,就需要去一趟好萊塢或和國外明星、製作團隊合作;如果是青少年「偶像」,就需要很多粉絲團、票選等援助和互動。當藝人和經紀公司獲得這些訊息之後,透過媒體傳播,讓眾人產生討論和印象,久而久之,大家就逐漸能夠「接受」這個藝人的形象。

以「公關」角度看明星包裝

然而,自己說自己是誰還不夠,這個世界上,更有影響力的其實是「別人說你是誰」──也就是「公關」的領域範疇。

由別人說你是誰──也就是「名聲」,是需要時間累積和沉澱的,因此「公關」的工作也是需要長期、不斷地深耕才能有所收穫。但這並非無法「操作」,而這類型的操作可以通稱為「輿論操作」。輿論操作並不代表一定能夠「控制」輿論,而是「引導」大家的談論都往品牌或藝人希望的方向靠近。

回到話題事件的主角──王力宏,他在 19 歲出道時,因為帥氣的外型、音樂的造詣以及高學歷,經紀公司從當時便將他的形象定位在「優質偶像」:唱作俱佳、有外型又有實力的歌手,而這個封號也跟著他一路闖蕩演藝圈,直到幾天前的事件爆發而結束。

而經紀公司除了利用上述的人設、包裝和輿論操控等方式,為了不要讓王力宏的私生活過度曝光,也把他和一般大眾隔絕起來,製造出距離感,減少眾人直接能與他互動的機會。

而王力宏在事業上的成功,也是大家一直偏袒他、維護他的原因,畢竟人們還是難以擺脫以下這個概念:一個在事業、學業上成就很高的人,道德地位也會自然被升高,說的話也比較有份量。於是,就在王力宏本身「優質」的外型和實力、經紀公司的操作和保護,以及眾人的期待和投射之下,逐漸建立一種堅不可摧的形象,讓許多流言和八卦難以單一擊破之。

其實王力宏的正面形象,之所以能持續這麼長一段時間而不被流言詆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對於完美形象的崇拜」,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英雄崇拜」的迷思。就像是動漫中的美國隊長、超人,集人類所有崇拜的美好特質於一身,反映的是我們都希望能短暫地從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抽離,在這些美好的故事當中找到寄託。

所以,當有惡意批評產生時,大家的直覺會是:他這麼優秀,這些一定是為了炒新聞才爆料出來的。然而他所有背道而馳的行徑,雖然當下沒有被揭發,但日積月累總是有一天會浮出水面。

太過「完美」,反而值得深思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揭發他的是他曾經最親密的夥伴,不過也許就是因為李靚蕾的角色,以及她所呈出的種種難以被反駁之物證,眾人才能恍如大夢初醒般地看見王力宏的另一面,使他原本完美的「人設」瞬間崩塌。

其實我本人也曾經是王力宏的「粉絲」,看過他多場演唱會,他的音樂也曾經是我播放清單中的「最愛」。但隨著自己年齡增長,以及他漸漸不再產出膾炙人口的歌曲,結婚、生子、轉而投入其他領域之後,也就逐漸失去了當初對他的喜愛。現在說起來也許是事後諸葛,但讓我不再喜歡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他在婚姻當中也「一樣完美」的人設。

一個人很「完美」,是因為他很努力維護,但兩人都是高學歷、高顏值,連婚後的家庭生活都塑造得無懈可擊,讓我開始覺得有些虛假。因為許多談過戀愛、組建過家庭的人都知道,婚姻是很真實的,會有非常多問題和無法被評斷的事務。

但在婚變之前,我只看到王力宏「單方面」塑造出的訊息──好先生、好爸爸、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從來沒有一次聽過李靚蕾以「她」的人格樣貌、角色和觀點訴說自己的婚姻。

這讓我感到很疑惑,但對我而言這本來就不關自己的事,所以除了漸漸不再關注王力宏之外,也不對我造成什麼困擾。直到這次李靚蕾爆料之後,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她是一個真實的「人」:有七情六慾,會遇上悲歡離合;人生有風光明媚,也有陰鬱落寞之時。

因為人本就不完美,當公眾人物太過努力要展示自己好的、受人喜歡的那一面,他們的受眾反而不容易真正接納,充其量就是把這個人當做超級英雄一樣的「偶像」,在距離之外盲目崇拜。

許多演藝圈的藝人、商界領袖和政治人物之所以塑造出「人設」形象,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和利益必須要透過眾人的支撐來達成:觀賞作品、購買商品、買進企業股票、獲得選票、獲得支持⋯⋯等等。對於他們來說,維持自己的「人設」是一個「工作」,然而,即使這個人設與他本人很貼近,也僅僅是他身份的「一部分」而已。脫下了人設,他們也都是人,有自己的喜好和缺點。

當我們在看待這些名人時,除了要提醒自己這件事,也不妨多給他們一些同理心。固然因為他們的行為和決策影響力很大,必須要被放大檢視,但不代表他們做的好事都值得被頌揚千古,而壞事都需要被撻伐萬年。

最後,我想要和讀者認真討論「輿論操作」這個議題。

輿論操作之慣用手段:將簡單議題複雜化

一般來說,當市場上既存的訊息量越多,或是話題本身越簡單易懂,輿論就越難以操作。這應該很好理解,因為簡單的議題,或是大家都可以輕易搜尋到的資訊,每個人會較易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也都比較會相信自己的看法。

所以,當公關團隊在試圖引導輿論的時候,必須要有讓大家信服的資訊,或是把議題升高且複雜化,變成一個「權威導向」的話題,眾人才會覺得:「對,你說得有道理!」

以賣車為例,只是空口白說:「這台車多麼多麼好、馬力多大、跑得多快、多省油、多安全⋯⋯」對消費者來說,只有參考價值,不一定會「認同」或產生「正面的判斷」。但如果這台車標榜「和美國史丹佛大學流體動力學研究團隊共同計算出同類型車款在陸地上最快捷的外觀設計」,那麼就算買家完全沒有機會試駕,也會先入為主地覺得「這台車很厲害,科技含量很高,應該跑得很快而且比較省油。」(這只是作者的創意發想舉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了解輿論操控的基本前提,是我們都需要認知:我們所知的知識都是被過濾、經選擇的。大概除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學門之外,很少知識和訊息是絕對客觀的──儲存在我們腦中的訊息尤其難以客觀。

因為在接觸了大量訊息之後,我們之所以會記得某些內容,進而產生「概念」和「判斷」,都是我們主觀的選擇和影響。例如你喜歡美食,對於「吃」的訊息會特別容易接受,而相對的也更容易產生記憶和概念;對於你所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議題,你會自然而然減少攝取和記憶,也因此比較「沒有印象」。

拒絕盲目認同,保持獨立判斷

所以在操作輿論時,利用特定人們有興趣的話題,去「植入」一個新的觀念,就會讓這個新的觀念更容易被該群體接受。例如:找明星代言產品,就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植入概念,當這個新產品與這位明星的群體重疊時,透過大家已經喜愛的對象去介紹,便很容易產生正面聯想和記憶。

然而,這個產品本身真的好嗎?你真的需要嗎?這個概念真的沒有問題嗎?這些其實都不是絕對的。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你唯一可以知道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評判──例如實際試吃這位明星代言的零食,然後產生判斷:好吃還是不好吃。

但有時這些透過輿論操作的「植入」,並非我們能輕易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判別的。而這種盲目的「概念」和「認同」,可能會讓你產生某種滿足,但實際情況並不一定真的像這些公眾人物說得這麼好,或甚至本身就是個謊言,目的是為了達到這些公眾人物自己的利益。

關於輿論亂象,沒有人是局外人

媒體雖然扮演著過濾資訊內容的角色,但有時媒體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流量、數據)跟著扭曲一些訊息。所以制衡這些輿論操作的方式,其實必須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人們應該要常保「好奇」、「懷疑」和「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至於有些「懶人包」、試圖簡化複雜議題的不適當比喻,聽起來可能簡單易懂、很有道理,但請不要輕易地「相信」所有內容。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參考」,然後去比對相同議題,有哪些不同的意見?而這些意見的立足點是什麼?說的人是誰?他/她是否可能在這個議題當中獲利?在收集足夠多不同面向的訊息之後,比較能拼湊出一個事件相對完整的面貌,進而可以用自己的價值觀、標準和利益,去做出評斷。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偵探,佐證所有我接收到的訊息?

確實,我們不可能去認證每一項訊息,但至少面向對自己「重要的」以及自己「關切的」議題時,應該要抱持好奇、懷疑並檢視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然後以自身立場去判斷和思考,而不是留給他人替你決定。

至於影視八卦、流言醜聞,做一個「吃瓜群眾」看看熱鬧、茶餘飯後調侃一番即可。落幕之後,就不要再太多追究責難了。

希望大家從這次事件能有些學習與獲得,願一切回歸平靜安好。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關於「偶像人設」,你不知道的事──從「公關包裝」、「輿論操作」視角,談王力宏事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網路時代的偶像崇拜,為何「人設崩塌」得這麼快?
爭鮮社群「奇招」:想吃__壽司?你的品牌行銷真的畫對重點了嗎?

作者簡介:

楊永苓(Sandy Yang)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只因為覺得去北京工作可以看奧運很酷,在 2006 年投入中國職場,從出版跨足公關、行銷、諮詢和旅遊行業,又誤打誤撞地經歷了三屆夏季、一屆冬季奧運會的籌辦,並親身參與了 Formula 1、FIFA 世界盃等各類體育賽事,目前任職某國際飯店集團的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2020 因爲新冠疫情,曾經滿世界亂飛的日子不復存在,生活重心大洗牌,但還是樂觀地相信未來會更好!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