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蔡增家】美國打造亞太第一經濟島鏈

WASHINGTON, DC - FEBRUARY 24: U.S. President Joe Biden holds a semiconductor during his remarks before signing an Executive Order on the economy in the State Dining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on February 24, 2021 in Washington, DC.  (Photo by Doug Mills/Pool/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千呼萬喚始出來,為了打造一個「沒有中國」的產業供應鏈,拜登於周三正式簽署「強化關鍵供應鏈」的行政命令,在這項命令中,明定半導體晶片、車用電池、稀土礦物及醫療藥品等四項產業,在國際分工方面,將與日本、韓國及台灣共同建構半導體供應鏈,稀土則是與澳洲強化合作。

川普時期所發想的建構「可信賴供應鏈」政治口號,拜登上台後,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由此可見,川普是說大於做,拜登則是只做而不說,經濟安全取代戰略對抗,成為拜登圍堵中國的首部曲,而台灣地位仍然不變,只是,從戰略前沿轉為可信賴的經濟夥伴。

從經濟面來看,產業供應鏈的種類相當多,為何美國獨選半導體、電池、藥品及稀土等四項產業呢?

從1990年之後,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美國逐漸將半導體生產轉移至日本、韓國、台灣及中國等國,日本主要在IC設計,韓國、中國及台灣則是生產代工,美國本土則專注於技術研發,這讓美國在半導體生產上,從九零年代的37%滑落至12%,台灣、韓國及中國則分別佔22%、21%、15%,而在稀土方面,美國有80%依賴中國,醫療用品則有90%從中國進口。

在美中承平時期,這種依照經濟發展及薪資水平,所建構上中下游的產業供應鏈,實屬國際分工的正常現象,但在美中意識形態的對抗下,只要掌握產業供應鏈的任何一環,便可以隨時以「斷鍊」作為抗衡他國的武器,特別是中國政府近年在「中國製造」的思維下,大力扶植科技產業,到了2030年,中國半導體市佔率將會大幅攀升至30%,這讓美國必須重新思考經濟戰略,結合可信賴的民主盟國,重新建構產業供應鏈。

拜登上台之後,表面上,美中戰略對抗似乎逐漸緩和下來,美中兩國領導人也建構對話的渠道,但拜登為何卻反而將川普的經濟供應鏈口號化為實際的行動呢?

從去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美國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而美國政府卻發現醫療用品、手套及呼吸器生產,都掌控在中國大陸的手中,而美國本土的汽車製造商,更因為半導體晶片的短缺,而不得不大幅減產,美國福特及通用等汽車大廠,去年收益減少三成,再加上美國國會的不斷施壓,要求拜登增加國內生產投資,以保護國內新興產業及關鍵技術受制於中國,也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美國產業空洞化的現象,讓拜登政府決定提早出手,以解決眼前的供應鏈危機,換句話說,以經濟圍堵中國大陸,已成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最大共識。

從政治面來看,歐盟國家也是半導體、電池及醫療藥品的生產大國,為何美國要選擇東亞的日本、韓國、台灣及澳洲強化合作呢?

對拜登政府來說,要以經濟抗衡中國大陸,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之前的大西洋理事會上,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歐盟不應該與美國合作抗中,對抗中國不但會適得其反,還會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歐盟在外交上,不會完全靠攏美國,而是以議題來判定中國是合作或是競爭者。同時身為歐盟成員國中最大投資國的德國,最近也在積極推動「歐中投資協定」,中國有可能以開放市場來拉攏德國等歐盟國家。

反觀,在亞洲國家當中,自從去年中國以提高關稅,大舉制裁澳洲進口牛肉紅酒及煤礦,澳洲便成為東亞的反中急先鋒,而日本則從川普時期開始,便配合美國建構可信賴供應鏈政策,以補貼來協助企業撤離中國市場,韓國雖然在美中之間採取平衡政策,但是近期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崛起,已經成為韓國半導體產業潛在的競爭者,讓韓國不得不選擇與美國合作,而台灣則是希望利用美國這波產業鏈的重組,來強化台灣半導體的競爭力,這是拜登政府優先選擇與日本、韓國、台灣及澳洲合作的主要原因。

若美國與亞太國家的半導體供應鏈成形,這不但是打造一個沒有中國的半導體供應鏈,還會形成從日本、韓國經由台灣到澳洲的亞太經濟第一島鏈。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