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政黨輪替無數次 依舊牢不可破的財經幫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不管政黨怎樣輪替,這個被稱為『財經幫』的永遠屹立不搖牢不可破,日前某媒體諷刺《財經幫台灣世界奇官,濫用國庫卻能升官發財》披露財經幫的結構;筆者想這有點類似清朝乾隆期間的和珅,好察言觀色,善見機行事,又會逢迎討好,所以他的仕途平步青雲,官至宰輔,控制朝政長達二十餘年。和珅在職期間,擅權納賄,貪贓枉法,網羅親信,迫害異己,禍國害民。

嘉慶即位后不久,就將和珅革職查辦,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的家產值白銀8億兩,是清王朝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

公股出包那麼管公股的國庫署長升任了財政部的次長,該媒體指出『十大政績反諷

  • 華南銀行被超貸2

  • 兆豐被假美金騙取了現金8千萬

  • 台企銀挪客戶資金2千萬

  • 彰化銀行主辦聯貸光陽科被爆做假帳5

  • 一銀遭到犯罪集團盜領83百萬

  • 牙醫何英宗跟很多個銀行詐貸,其中華南銀行官股銀行被詐貸了9

  • 鼎新牙材案,那麼兆豐遭到美國重罰57億,後來又多罰了9

  • 慶豐兩百多億台幣的九家公股銀行的無徵信無擔保聯貸

  • 9彰化銀行東筦分行的經理跟副理涉嫌向鑑價公司收受回扣

  • 彰化銀行左營分行放貸弊案15億恐成呆帳。

立委黃國昌曾質詢國庫署動支了9千萬要打這個彰銀的訴訟,問題是9千萬沒有在預算當中,偷天換日,錢哪來的,當那個國際間的凱子,在國際間的法律界都傳為笑柄,那麼當初打這個官司的人,不就是現在高升的當時的財政部的國庫署長阮清華嗎

評論作家曹長青說:「國民黨留下來的台灣金融、財經政策,雖然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兩年了,沒有從制度上進行重大的改革,如這次新的財政部,部長蘇建榮,原來是副部長,一般都認為從下面提升一個人,不大可能有大的魄力來改革,他又是一個學者出身,一般這種從副部長升為部長,就是按部就班了,人員、思想、做法、政策都不會有大的改變,當了部長之後保守的又是把原來下面一些人,如國庫署長有10大項的疏失或者爭議,照樣給升官次長了,然後其他人又遞補了國庫署長,全部都是原班人馬,這已經成了慣例,基本台灣國民黨留下來就這種模式,都是官官相護,財經幫、金融幫都是拉幫結派的,整個台灣的經濟被幫派掏空了。

再談中央銀行的體系也是如此,還是按步就班原班人馬,這個思維、政策、做法都沒有改變的。前行長彭懷南的三大政策,第一個就是大量的印鈔票,第二個就是控制匯率,第三個操縱利息,這就是中央銀行行長最大的能耐,然後就是一俊遮百醜,把外匯存底搞好提得高高啊,搶下2018年世界排名第五名4,567億美元,最多是大陸至1月底的3.1615兆美元,其次日本1.2047兆美元,第三是瑞士7,857億美元,第四是沙烏地阿拉伯4,844億美元。國家有那麼多錢,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要個人有錢,像美國外匯存底遠遠低於台灣,不到台灣外匯存底的1/3,可是美國人個人有錢,美國人均收入達到5萬美元以上,是台灣個人人均收入的兩倍以上。對岸的中國更有錢了,國家外匯存底全世界第一啊,可是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11倍,中國物價反是美國5倍,這一比誰較幸福?談談北歐五國它們的外匯存底都不會超過1000億美元(挪威607億美元、瑞典610億美元),但他們的幸福指數都名列前茅,這就是問題之所在!所以我們看看今天從中央銀行到財政部,都是一個模式,就是一個幫派的文化,在醬缸文化裡還會有什麼創新或前瞻

今天財政部真的要大刀闊斧的改變,第一個要控制預算,首先要降低欠債率,台灣的潛在負債是很高的已達18兆,非常高的。第二個把財政部所管轄官股的公股的銀行行庫,能夠走向私營化民營化,一旦真正民營化了,財政部或金管會那些退休的部長、副部長、次長、國庫署長等,就沒有所謂的旋轉門了,現在還有旋轉門,可以繼續勾結。財政部下面13個機構,有11個總經理、董事長都是原來財政部或金管會的官員,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無解,什麼兆豐案、獵雷艦案等等,都是財經幫自己的人怎麼查

「近親繁殖」大家都知道是學長學姐去拉拔學弟學妹,然後安插在各個財經部會擔任要職,一旦學長學姊榮退了轉任公股銀行、行庫坐領高薪之後,主管機關的首長都變成自己的學弟學妹,誰說還會落實去監督之責呢?所以關鍵是個制度性的改革,必需要整個制度的改變,這才有可能打碎牢不可破的財經幫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85度c根本是台灣一堆人、一堆企業的縮影
請鼓勵孩子離巢 必要時請用力推下去
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只要客觀也能很好
柯P統戰藍綠 蔡英文怎麼辦?
從神明兌換率,看到信徒最自私的真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