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育瑾】高雄「天坑」背後的瀝青與都市計畫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8月視察高雄淹水問題時便表示,上任要解決高雄馬路5千天坑的問題,延攬李四川入府所賦予的首要任務即「解決高雄市道路5千個天坑的問題」。日前,李四川副市長晚間便親率施工團隊視察苓雅區的刨鋪工程,且截至本月13日,高雄市政府工務團隊宣稱已完成的路段計有:榮總路(大中一路-榮佑路)、仁雄路(八德南路-仁孝路)、文前路(環湖路-八德南路)、自由一路(大順一路-同盟一路)、大中路(鼎金交流道-自由路西向)。正在進行中的路段則分別是:中正一路、楠陽路。後續改善:建軍路、東亞路、加昌路、鳳山區自由路、青年路二段、大寮區新厝路。從去年12月25日就任至今,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韓市府便不斷推進天坑修繕工作且頗有進度,韓市府之效率值得稱許。

惟,市民雖然肯定修繕工程,但也提出諸如「鋪路容易護路難」、「下雨才是考驗,別高興太早」⋯等各種擔憂,畢竟高雄的天坑是被豪雨下出來、被大水沖出來的,韓市府的工程品質倘未經過豪雨的「驗收」,就不能稱之為「完工」,市民就難以打從心裡「點交」。再者,李四川副市長將眼光投向瀝青供料廠與營造廠,認為「發包施工廠商跟別縣市較不一樣」。李副市長表示,一般發包工程上,瀝青供料廠與營造廠是不同家,方能對品質採制衡之效,但高雄的瀝青供料與營造廠則是同一家。對此,李四川副市長表示他會特別注意這一塊的工程品質。

是以,談到瀝青品質,便不得不請韓市長要特別注意瀝青鋪設的驗收標準,是按照住宅區的10cm厚度做驗收,還是按照工業區的20cm~25cm厚度做驗收?工業區的道路因為無時無刻皆在承受重型貨卡車的往來行駛,因此道路瀝青的厚度便須高過一般市民居住生活的住宅區道路的瀝青厚度,如此鋪設在道路上的瀝青才足以承受經年累月的高度輾壓。但高雄眼下的問題是住宅與工業區混合,易言之,在工業區行駛的高重量貨卡車經常行駛在住宅區的道路上,則10cm厚度的住宅區道路瀝青,根本承受不了需20至25cm瀝青厚度的高重量貨卡車輾壓!

住宅區10cm瀝青厚度的馬路因承受不了高重量貨卡車的反覆輾壓,因而產生凹陷或變形等問題,最終的受害者便是高雄市民。機車與自行車族因坑洞的摔車事故、自小客車因馬路坑漥不平顛簸而造成車損、自小客車與公車等因機車、自行車被坑漥絆倒翻車導致的間接事故⋯在在都造成市民的生命財產損失,形成每天用路人的高度風險。是以,倘市府仍以住宅區道路10cm瀝青厚度的標準驗收住宅區道路,但仍讓工業區的高重量貨卡行駛其上,則「天坑再現」是遲早之事。

於是,有兩種方向可以思考馬路天坑問題的解決,其一,統一瀝青厚度,既然工業區的高重量貨卡必然得行駛在住宅區內,那就修改住宅區的瀝青厚度驗收標準,從10cm提高到20至25cm,讓住宅區的道路也有承受工業區道路的能量,但這將會造成承包工程廠商的成本大幅提高,影響廠商營運生存或承包意願。韓市府如果要朝這個方向邁進,便必須思考如何與承包廠商進行溝通,以及通盤的路線檢視與區域規劃。

其次,便是高雄整體都市發展計畫的投入。這是茲事體大的計劃,但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後,整個大高雄的都市發展計畫便可以統一規劃與落實。天坑的出現,可說是一項契機,5千天坑在告訴韓國瑜市長,除了表面鋪設工程外,更有這百年大計的整體都市開發計劃。

舉例而言,區隔工業區與住宅區。整體規劃高雄的土地,規劃出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等各區,新廠商不再進駐舊工業區,舊工業區內的廠商逐步撤出至新工業區,工業區內的住宅區搬遷至新住宅區,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進行相應的配套措施⋯凡此種種,才有可能讓高雄的「發大財」是有穩健的城市基礎建設為基底。經國總統的十大建設、90年的六年國建,都是台灣經濟奇蹟發展前,政府與政治家為台灣籌劃的的基底。

日前高雄氣爆事件中,爆炸的管線是工業區的基礎設施,但為何出現在住宅區地下?究其因即高雄長期以來的城市歷程是住、商、工業混合,以至於出現工業區的管線通過住宅區的現象;又政府在區域分立的計劃上沒有長遠的眼光與計劃,且囿於選票的考量,長期的重大建設沒辦法炒四年一次選舉的短線、基礎工程沒有辦法像張燈結綵般讓選民立刻歡喜、整體都市計劃的落實需要耗費大量財力且「擾民」、民眾本身也懶得去深入了解所謂的長遠建設⋯,種種原因都是高雄5千天坑的背後原因。韓國瑜市長要解決天坑問題,「立可白」方式容易又快速,馬上蓋掉,但「看不見,依舊存在」;「橡皮擦」方式需要耗力耗材,但能徹底塗去問題。

更多論壇文章
73%的當選率!為何得網路者得天下?
台鐵奇蹟:每上班三天,就有兩天在開會!
四十八天的重整旗鼓
想想西藏、香港 更別談新疆了
沒有貼說狗不能進來,你們就直接進來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