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胡全威】不如「擁抱」外國人?別讓不當的語言埋下邪惡種子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圖)6日發表署名聲明,聲援先前因發文批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而遭撤職、停課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資料照片)中央社 108年4月6日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圖)6日發表署名聲明,聲援先前因發文批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而遭撤職、停課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資料照片)中央社 108年4月6日

最近在電視廣告上,反覆可以看到一款手遊廣告,高喊著「打x外國人」。雖然,這樣的口號,有些誇張滑稽,或可當做幽默梗。但是,幽默就如同任何事物,總是有個界線,越了界,就不是好笑,有可能是鼓吹邪惡了。

族群/種族議題,在我們社會中,是一個必須嚴肅以待的議題。過往在選舉中,每每牽動社會的敏感神經。但是,本國人/外國人議題又何嘗不應被認真看待。誰是外國人?在補習班教授英文的老師?在家裡幫忙年長、失能家屬換尿布的看護?又或者是在各地工廠、工地裡,幫忙建設台灣的移工?我們是應該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應有的權益,感謝他們的付出,還是可以在言語上任意的攻擊他們?

通常在卡通、電影裡,會有「打爆」壞人,「打爆」邪惡勢力的誇大說法。無論是因為這些邪惡者犯下罪行,又或者他們可能危害社會。因此,為了維繫社會秩序,人們可以理解使用「打爆」的用語,當作是「誇大」的修辭格。

但是,外國人又如何呢?只因為出生的不同,就註定了要被「打爆」嗎?當然,論者可能認為苛求一個廣告文案,或者太過吹毛求疵,只是無端找碴而已。

但是,反過來說,也正因為娛樂性質的廣告,在人們不以為意的過程中,卻也可能逐漸影響我們的直觀認知。根據學者的研究,人們是透過語言建構出「腦中圖像」,藉由語言進行描述、評價、區分與分類外在現象。

舉一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作為例子說明。研究人員讓兩批受試者分別閱讀一份關於治安問題的新聞報導。兩批受試者雖然閱讀同一份報導,但是其中,只有一句話做了更動,形成兩個版本。一篇報導中,寫著犯罪就像是「蔓延的病毒」;另一個版本,則是將犯罪比喻為「危害社會的野獸」。其他部分則皆相同。然後,詢問受試者贊成哪一種治安解決方案。

結果,閱讀犯罪是「危害的野獸」者,更高比例支持解決治安問題,就是「打擊犯罪」。就像補抓野獸一般,讓他們隔離於社會之外,才能解決問題。而另一批受試者則更高比例支持應該解決失業問題,從教育、貧窮問題著手。這裡只是語言上的「譬喻」不同,就讓受試者產生不同的政策偏好。

因此,我們認為用語的不洽當,對於人們腦中意象,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決策判斷。因此,在用語時應該謹慎小心,不要以肉麻當有趣,以攻訐當風趣,最後對整個社會產生惡果。

事實上,前幾日在政府官員口中,確實也出現類似的問題。官員說:「如果人類只顧物質生活,與豬狗禽獸有什麼差別」。借此來影射提出發大財、賺大錢的政治人物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只是如同「豬狗禽獸」般。

這裡極像是在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許多西方的著名思想家非常重視人的理性與天賦人權,借此來對抗當時政府與教會的干涉。但是,後人從他們的著作中,也常會發現,他們對於當時的黑奴問題、印地安人生存,甚至是鴉片問題上,似乎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並沒有照顧到這些外國人的「人權」。

探究原因,他們就是不把這些人當人,自然沒有「人權問題」。這也像是美國建國時,憲法上就寫著「人人生而平等」,怎麼會有後來才爆發的黑奴問題。因此,倘若官員們或受官員們影響的群眾,認為「只求賺錢者,就是豬狗禽獸」之類。那麼,未來政策分歧上,如何可能尊重彼此,從同理心尋求共識等等的作法。因為有些人就不是人,因此,不需要照顧到他們的感受。

以上,可能都只是一些較為嚴苛的要求。但是,希望公眾人物或者商業宣傳,在用語上應該更謹慎。今日埋下的邪惡因子,未來可能會傷害社會,傷人傷己,得不償失。

更多論壇文章
想像「一國兩制」後的台灣生活
九個問題,立即判斷目前的工作 是不是自己「真正興趣」!
「準公共化」幼兒園-一場操弄墊高、加碼、灑錢的政策
四天連假才一天加班費 台鐵說好的加薪呢?
中國「外賣小哥」平均月領約28K「誰還想去工廠上班?」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