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專業記者與社群媒體的共存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span><span>圖片來源:iStockphoto</span></span>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前言

新媒體環境下專業記者資訊溝通形式,其實可視為另類社會溝通行為演變的縮影。無可諱言,在社群媒體出現後,公民記者、草根記者、網路記者的角色不斷加入新聞平台之後,專業記者的內涵有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整體環境已經打破了,新聞訊息主體須由傳統媒體專業記者供給的結構,也像徵著專業記者的職業優勢正在逐漸流失。

技術手段消解把關權責

最近一片討論「真與假」新聞的爭議,正回應了前述在多元平台出現後,技術手段逐步消解新聞內容把關的權責,新聞流通機制為了求新、求變、求快與爭取影響力,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縱使傳播錯誤資訊也理直氣壯。到處可見,新聞不但濫用夾敘且夾議的寫作手法,甚至消息來源也不加求證就到處流傳,把社會的亂象當作提款機;其終極目的甚至只是為了誤導公眾視聽,為自己帶來政治及商業利益的企圖。

綜觀當下專業記者角色的調整有諸多原因,首先是一般大眾閱讀資訊路徑的改變與專業新聞內容不足與重複的影響。主流媒體在面對不景氣與過度競爭之後,開始讓爬蟲式網路新聞資訊搜尋,替代記者親身採訪,促成社群網上的假新聞充斥現象。這些現象,正在摧毀傳統新聞殘存的基礎,也在改變與吞噬記者的專業角色。

尤其在新聞傳輸流程與重心的改變,包括編輯發文方式的調整、粉絲社群的經營、直播路徑的增加、推拉式互動的作為、標題聳動與篇幅無限的改變、社群內容主導一切,以及自媒體與眾媒體的普及等,這些情境當然會讓編輯台的工作,無法擔負既有的新聞守門責任。

行動網路與社群消費的迷思

智慧型手機使用的便利性,必然會顛覆新聞訊息接收的習性,讓閱讀新聞訊息的時間被手機與桌機平台逐漸襲奪。更準確的觀察是,除了藉由上班時間是用桌上電腦上網瀏覽新聞資訊之外,大多數人已經習慣藉由手機主動點閱、接收新聞訊息,而且是在流動的現場,加入社群的討論;如此一來,所謂網民的民粹主義,就可趁機發表意見、表達情緒,滾動式操作假新聞以及假議題。

隨著行動網路與社群消費的普及,確實改變了新聞流通的關係,過往的新聞媒體因具有監督行政部門、反映多元意見、傳遞公眾輿論與訊息等角色定位,經常發揮議題設定與形塑社會價值。如今,基於工具與平台的改變,新聞資訊必須涉入社會情境的相關元素。

各類調查顯示,越來越多人不再是看電視或讀報接近新聞,這些習慣確實衝擊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是仍有人認為,目前台灣的傳統媒體仍有樂觀空間,甚至與新媒體的用戶比例還可算是平分秋色,並不像許多國家,在社群新聞與手機閱讀新聞的習性已有較成熟的發展。其理由是,廣告主在廣告投放策略尚趨保守、傳統媒體在深度與專業的新聞度仍受肯定、資訊化的社會情境仍有發展空間、新媒體原生新聞網站的影響力尚在提升,以及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的推廣確有其成效。

風險與危機的新聞邏輯

改變人類對於新聞資訊的處理方式,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是,人類在接受如此多元且便利社群服務內容的同時,必然需要在無形之間,犧牲自我隱私與安全的代價;更因為過度炒作、抹黑的新聞內容,正在燃燒新聞公信力的根源,帶來新聞專業的危機。

因此,如何建構一個良好的新聞資訊互通的新生態環境,以及重塑職業記者專業與超然態度的理念,將是重構新聞專業需要的共識。深信,只要是決心投入新聞的工作者,當然不會排斥積極融入新媒體的技術環境的作為,但是堅持報導的公共性取向,仍需視為一種志業。換言之,身為新聞從業者不可因為無量的自由度,或面對新的競爭情境,而有所膨脹或自我摧殘,以免喪失新聞專業與報導自由的社會期待。

具體建議是,必須經常確認蒐集新聞訊息的適量性與社會意義,以及必須經常盤點新聞訊息的內容,應具為社會守門的概念。縱使在行動與社群媒體逐漸替代新聞資訊流動的情境,仍須不斷投入自省,成為新聞風險管理邏輯的常態。

結語

新聞專業的準則是一座天枰,經常衡量何謂客觀與何謂新聞價值;評估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新聞,更應該用一把「心尺」,去丈量從業人員自身的表現。新聞不應是製造、修理與加工業。不容置疑地,媒體必須經常在新聞理念和意識形態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但是,專業角色的扮演一切存乎在心。

更多論壇文章
中國大陸的5種行政地雷,一次難忘的親身經驗
川普「艦砲外交」劍指中國周邊
有戰績諸葛亮,沒戰績豬一樣
這次棄姚保柯 下次棄蔡保柯
你相信國家級的運動選手,睡在這樣的宿舍?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