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電視文物與社會變遷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十年前,曾與多位老師一起接受高雄科工館的委託,共同執行「台灣地區電視產業歷史考察及文物史料調查研究」,陸續將廣電基金、新聞局視聽處,以及世新大學與政治大學的電視教學相關設備,尤其是以台視博覽館與中華電視公司為大宗的珍藏電視產業紀錄和器械設備,移至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保存。雖然該館至今尚無常設電視文物館,但是當年就先取名為「台灣電視文物館」。

由於甚少人了解台灣有此一電視文物館的存在,因此期盼撰述短文分享,這些曾經歷近60年滄桑且逐漸被遺忘的電視機材與設備,背後仍有諸多大家共同的記憶。

科工館如何成為電視文物的家

回想2001年,當年的文建會與新聞局,為了籌備台灣電視40週年的相關事務,商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動員教師,投入大型論壇與器材展示;由於電視攝影與錄影機具正好面臨數位化轉換,前述舊有類比設備的大量汰換後,如非刻意保存,必然成為廢棄物處理。含我個人在內的計畫團隊成員,憂心這些攝製、後製、錄影錄音相關機具,將面臨逐年汰舊而瀕臨滅失的遺憾。經多年的尋覓,終於獲得科工館謝忠武館長的認同與協助,才有一安身立命之地。

科工館是一非常專業的工業文物典藏博物館,具有恆溫恆溼典藏庫房,完全符合國際文物保存設備的基本要求。配合此批將近五百件電視文物之典藏需求,決定在其北館挪出一間300坪左右的空間作為恆溫恆濕典藏庫,安置上述相關電視文物。並著手針對所徵集之電視文物,進行查訪與意見徵詢,進而落實電視文物之物件評估與蒐藏規劃。

台灣電視萌芽的簡要史話

台灣的電視事業,從1962年2月教育實驗電台開播以來,陸續開播五家無線電視台,分別是1962年之台視公司、1969年之中視公司,以及1971年之中華電視台;其後,於1997年成立的民視公司與1998年設置的公共電視台,前三家無線電視台,有「老三台」別稱。電視台的陸續成立,讓民眾將電影院移至家中,民眾的生活因而有了結構性的改變;尤其是電視積極涉入社會機制的運作,逐步替代其他傳播通路的對話空間。

電視事業的發展,除了必須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外,尚有幾個必要條件,諸如家庭電視接收與儲存器材的普及,社會經濟與文化體系的建構之外,電視的產製人力更是不可或缺。也因此,研究團隊除了多方蒐集各電視台與機關學校淘汰的電視文物,更積極投入電視人物口述歷史的工作。這也是後來,在高雄科工館內設置電視文物館與電視人物館兩大區塊的緣由。

電視文物與電視人物的對話

電視工業的面向係由內容產製工業、攝影錄影工業、訊號傳輸工業、接收設備工業、儲存互動工業、數位科技工業等依序發展。常民的文化結構與生活型態,深受電視產業的影響,技術躍進與製播內容也間接引領了主流社會的流行文化,後續可在電視產業及器材歷史的領域中,發掘豐富的電視文獻與史料。

研究團隊初步的規劃,評估蒐藏相關重點電視文物史料和器械設備,提供合適的展示規劃,再由專業人士口述電視與社會緊密關連之互動性。彙整現有蒐藏文物史料和器械設備,建置數位內容資料,並分階段呈現與展示,期盼藉由蒐集資深廣播、影視人才的口述歷史,整合影音記錄以及藉由編輯與設計傳播經典人物誌,開放為公共智慧財,以深化電視文化與研究功能。

人物創造歷史文物保留歷史

電視科技隨著世界潮流不斷地變化,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模式。不同於過去任何一種媒體,是一種回歸家庭更為真實的媒介;電視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社交行為,也匯聚社會感情的功用,文化是一種無形流動的產物,電視的角色居功厥偉。

值得一提的是,當錄影工具被推出之後,電視的市場需求從即時到隨時,資訊因為可以保存並隨時截取,產生一種訊息交易的有價市場。配合科技的發展,數位寬頻與電信、網路,甚至手機的結合,電視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新媒體文化」的形貌;電視產業環境從類比歷經數位、高畫質與寬網化後,其角色扮演將更為多元。

結語

終究,電視文物仍屬無生命的工具文化,電視之所以成為眾人記憶的推手,就是長期堆積的工作者。這些資深前輩奉獻畢生之力於影視產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不乏優秀資深之幕前與幕後從業人員,經年累積許多無形豐富影視音無形資產,以多元的形式讓社會留下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換言之,「電視人物創造歷史與電視文物保留歷史」將成定律。

更多論壇文章
老闆不是你的兄弟,公司不是你的家
郭董參選總統,最值得借鏡的不是川普,而是他
從一個外國學生父母的角度,看亞洲高壓教育下最深的憂愁
蔡英文忙著打選舉,誰在治理這個國家?
選舉勿忽略台灣的「經濟安全」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