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傳統銀行攜手新創 為星國FinTech灌注能量

大膽轉型 重塑未來金融風貌

FinTech浪潮來勢洶洶,新加坡三大傳統銀行星展、華僑、大華,早已搶先布局,他們如何啟動轉骨?這四大絕招,讓新加坡三大本土銀行贏得先機!

560萬人口的新加坡,擁有225家領有各式執照的本土與外商銀行機構。其中,光是新加坡本土三大行:星展、華僑與大華,加起來國內分行數近150家。

當FinTech浪潮來勢洶洶,加起來220歲的新加坡三大傳統銀行,如何啟動轉骨工程?

招式1〉先換腦袋

銀行定位自己為新創團隊

身為東南亞最大銀行的星展銀行,近年曾贏得全球最佳數位銀行、全球最安全銀行等封號,是成功轉型的範例。但還不過十年前,星展的聲譽可沒有這麼好!

「以前大家談到DBS(星展銀行),總愛調侃是Damn Bloody Slow(天殺的慢)!」星展銀行科技與營運團隊創新主管杜震雷(Bidyut Dumra)笑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時,並沒有傷到星展銀行,但當時就暴露星展服務速度太慢,常惹客戶抱怨的問題。

尤其數位浪潮來臨,星展感受到非轉不可的壓力。前幾年,星展銀行執行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宣示,星展要轉型為一個擁有2萬多位(現全球為2萬6000位員工)員工的FinTech新創團隊。

在星展轉型的過程中,不能不提到今年元月剛離職、在位五年的傳奇創新長克洛斯(Neal Cross)。2014年,星展將他從萬事達卡挖來。克洛斯來到星展後,聚焦在「人」,大力導入新創思惟、客戶導向的設計思考,幫員工換腦袋。

同時,他向外接軌新創能量,在2015年創立HotSpot計畫,培植FinTech新創團隊。2016年、2018年,星展銀行就陸續被《歐元雜誌》(Euromoney)選為首屆「全球最佳數位銀行」,克洛斯也曾被矽谷Talent Unleashed組織選為「2016年最具顛覆性的創新長」。

接下克洛斯任務的杜震雷表示,金融海嘯讓銀行變得更保守,出現許多服務缺口,致使許多FinTech新創團隊崛起。一開始,這些新創大多對客戶直接提供新式金融服務,如跨國匯款、小額借貸等,讓傳統銀行視之為競爭者。但隨著FinTech項目的擴大演進,傳統銀行開始尋求與新創合作。

負責金融諮詢服務的新加坡KPMG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謝德耀表示,商業模式從B2C轉至B2B,FinTech新創團隊的角色就可以從銀行的競爭者,轉為合作者。

他觀察,在FinTech風潮下,許多原任職於金融機構的經理人,不少人出來創業,雖然也是金融科技項目,但走的是B2B路線,會找老銀行合作,協助銀行開發新服務。

招式2〉連結新創

自設實驗室協力FinTech

新加坡三大銀行與新創團隊的主要合作場域之一,就在於銀行自設的創新實驗室。而銀行會廣設FinTech實驗室,也是因為新加坡金管局(MAS)對此有獎助金的鼓勵。

星展銀行的創新實驗室叫做DAX;而華僑銀行(OCBC)位於舊碼頭倉儲區的新創基地則是The Open Vault(TOV),字面翻譯為「開放的金庫」。

「這裡真的曾經是一個銀行金庫,只不過現在庫門不再深鎖,每天都開放啦!」華僑銀行資深副總裁賽斯(Pranav Seth)指著牆上各種協力模式的卡通塗鴉,笑說新創基地如此命名,正是象徵華僑銀行不再封閉保守,轉而對全球新創、大學等外部組織發出邀請,一起重新思考金融服務。

華僑銀行的TOV團隊,2016年起舉辦「TOV Innovation Challenge」,由八個部門提出實際營運問題,徵選新創團隊的提案,而後銀行、新創經過12週協作開發,共同測試出成功解方。

「這就是兩手肌肉模式!」賽斯像健美先生一樣高舉雙手。他解釋,銀行與新創各是左右手的肌肉,一方了解法規、企管、客戶服務,另一方有創意與技術,兩者合作就像鍛鍊兩手肌肉,才有力量完善金融服務。

同時主導華僑銀行全球客戶服務與企業轉型的賽斯說,TOV新創基地,並非想要孵化新創,而是把新創當成對等的事業夥伴,期待用更快的速度找出新興商業模式。

招式3〉槓桿資源

媒合需求、導入企金服務

大華銀行(UOB)設立的金融科技實驗室FinLab,則槓桿FinTech能量,將之導入企金服務。

FinLab有一半資金來自新加坡政府機構SGInnovate,必須擔負扶植新創團隊與中小企業的任務。負責人陳奕君表示,FinLab的角色就像是一個經紀人,媒合新創團隊的技術與中小企業的需求,為新創團隊尋求落地商機,也加速中小企業的數位化。

自2016年開始,FinLab已舉辦三輪徵選,從40多個國家、700多個徵件中,挑選出13支新創團隊,帶著他們一起參與聰明企業轉型方案(Smart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招式4〉儲備戰力

精準獵才、解決客戶痛點 

與台灣經驗如出一轍,新加坡金融業界最苦惱的也是「人才」。

近年新加坡各大銀行積極搶人,例如星展銀行就推出獨角獸人才實習計畫(DBS UNI.CORN),2018年報名者高達1500人,最後選出24位學生。

這些學生必須與營運部門一起尋找客戶痛點,三個月後提出解方,方案若真的被採納,表現傑出的學生就會優先錄取。

星展也頻繁舉辦各種黑客松(hackathon)來招募人才,大多來自新加坡各大學、東南亞,甚至遠至印度徵聘程式設計人員。但許多銀行都在辦黑客松,星展有何獨到之處?

「想精準獵才,你必須給對的題目!」杜震雷舉例,你不該叫千禧世代的學生去設想退休人士的理財難題。所以,星展的黑客松遵守「三對」原則:「事前做對研究、設定對的(題目)情境、給對的研發工具」,才有機會找到對的人才。

除了招募新血,處境如同穿著衣服改衣服的傳統銀行,如何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改造既有人才?

讓員工重新認識客戶,或許是一個好起點。賽斯表示,華僑銀行在十年前就設立客戶體驗小組,堪稱東南亞第一家全方位研究客戶心理與消費行為的銀行。近年又設立偉大設計大師學堂(great design masterclass)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多數員工必須進行相關培訓,以推出對的服務與產品。

例如華僑銀行在2011年推出副品牌Frank,主攻18~29歲客群的全方位理財需求,成功刷新80多年招牌並獲獎項肯定,也成為台灣不少銀行推出副品牌與數位帳戶的重要範本。

新加坡的銀行正加快數位化,他們不只擁抱新創,還學著像新創一樣思考,這讓他們更有機會贏在FinTech時代,值得台灣參考。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