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鶯新生地孕育新北第一間美術館!姚仁喜「詩意建築」打破框架、揉合新舊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文/姜雅馨

大漢溪和鶯歌溪匯聚處的三鶯新生地,經過逾20年時間籌備的「新北市美術館」在此落地生根,這棟建築是由建築大師姚仁喜帶領大元建築工場親手設計而成,從通往新美館的耐候鋼橋樑、新美館建築本體到藝術街坊,姚仁喜結合人地關係,期盼在削弱建築物既有印象的同時,也能透過新舊元素帶給大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名作遍佈全台!蘭陽博物館、高鐵新竹站、遠百信義A13均出自姚仁喜之手

姚仁喜自東海大學建築系、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後,著手成立大元建築工場,現今全臺各地都能見到他的代表作品,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蘭陽博物館、高鐵新竹站及彰化站、遠東百貨信義A13等地,拿下建築部門第11屆國家文藝獎。

作品享譽世界的姚仁喜,曾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頒發榮譽院士,並描述他的作品為「利用建築元素的創作,具體掌握人類情感與生命狀態、文化語境與歷史涵構、場所精神與人性尺度,充分彰顯了他的人文精神」、「以來自東方的美學與心靈的涵養,以素材、造型與自然光的交互輝映,加上高度的創意與專業的執行力,建築因而盈溢詩意」。

姚仁喜操刀新美館建築設計!運用模糊元素打造「蘆葦叢中的美術館」

「在這樣大山大河的這種場景裡面去做一個很準確的房子,好像對我來講不是很洽當。」一接到這個案子、構思如何設計新美館建築時,姚仁喜發現,這塊新生地個性很強,不僅地理環境身處三峽、鶯歌與大漢溪,宛若是溪中之島,乾涸的河床還會露出類似陶瓷石塊,10月前後則會出現許多蘆葦。於是他決定融合在地人文歷史,減弱建築物印象,運用不同建材和元素打造「蘆葦叢中的美術館」。

新美館建築外觀由3,166根、直徑20公分圓柱狀鋁管及三種深淺不一的凹凸灰色鋁板包覆,內層則使用陶管設計,結合鶯歌陶瓷文化也達到節能減碳、減少吸熱效果。其中,每個鋁管不僅有專屬編號與擺放位置,也特別進行噴砂處理,讓鋁管有反光作用但也不會過於明亮,遊客從橋的側面觀看,這些鋁管不像從橋上長出來,而是穿越橋板,達到模糊建築物效果之餘,也模擬蘆葦在微風中搖曳姿態。

姚仁喜帶領大元建築工場操刀新北市美術館建築設計。
姚仁喜帶領大元建築工場操刀新北市美術館建築設計。

▲姚仁喜帶領大元建築工場操刀新北市美術館建築設計。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走到新美館必經「耐候鋼橋樑」!精密鏽層不畏長年日曬雨淋

多數人從捷運通廊走到新美館勢必會經過「耐候鋼橋樑」,姚仁喜也笑稱「有一點像我們去日本神社要走表參道」的感覺,走在紅磚地板橋面上,儘管兩側看似粗糙,不過精密鏽層實則不畏長年日曬雨淋,待時間流逝、耐候鋼表面滿鏽時,就會呈現與三峽老街、地磚相呼應的紅橘色調。

▲從捷運通廊走到新北市美術館必經耐候鋼橋樑。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藝術街坊隨處可見混泥土、清水模牆面!遊客駐足欣賞也能自由穿梭探索

從新美館走到藝術街坊,這裡塑造成藝術村氛圍,另模擬周邊起伏山勢、大漢溪河床,也有狹窄的巷弄和寬敞的廣場、平臺,姚仁喜團隊透過淡化地面與屋頂界線,讓民眾在爬坡過程中自由穿梭空間場域。

此外,藝術街坊牆面使用混泥土、清水模設計,混凝土牆面特意由土木技工師手工鑿出相同深度與顆粒感的碎裂狀,創造不規則、宛如水面波光斷面,木紋牆面則是人工組合大小不同木板並按壓而成,雖然過程耗時費工,卻也高度還原大漢溪裸露河床的初始狀態。地面則使用象徵古老磚窯意象紅磚鋪設,和新美館的建材形成強烈對比,讓遊客來到新美館園區沈浸在藝術氛圍之餘,也能駐足欣賞建築設計的用心。

新美館以「蘆葦叢中的美術館」為設計理念
新美館以「蘆葦叢中的美術館」為設計理念

▲新美館以「蘆葦叢中的美術館」為設計理念。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延伸閱讀

你對燈光印象還停留在夠不夠亮?一隱照明設計用「沉浸式光影」照映生活與生存差距

讓衝擊的視覺元素達到和諧!景觀學會理事劉金花:「不著痕跡」是最高層次的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