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電影院 民眾:好像上世紀的事

台北市電影院雖然適逢暑假,也不見大批人潮看電影。(趙雙傑攝)
台北市電影院雖然適逢暑假,也不見大批人潮看電影。(趙雙傑攝)

過去有不少人喜歡到電影院享受大銀幕與音響帶來的震撼,但隨著現代趨勢與習慣變化,已經有部分民眾不再到電影院看電影。在批踢踢問多久沒去電影院,結果釣出一大堆人,有人甚至說,記憶中上電影院,好像是上世紀的事了。

58歲的李太太,直言自己已經忘記上次看電影是何年何月,恐超過10年未進影廳,可是她不看盜版,而且喜歡追劇跟看電影。即使如此李太太也選擇在串流平台收看,因為省下幾張電影票的錢,她可以1次辦好幾個海內外串流平台的帳號,亦或省電影票錢升級家中設備。

台灣電影院從早期屬於「約會聖地」,一踏進影廳便充滿儀式感,到普及後成為親友假日時會安排的休閒去處,但自疫情後加上串流平台興起,朋友之間開始會問的某部片,往往不是院線正在上映的新片,而是網路串流平台中占據排行榜單、明明已經上映才下檔的電影。

觀看影片習慣改變,不止李太太,另1位31歲的上班族王小姐,上次進戲院是上周末與同事去看,她表示去戲院看電影,並沒有排在自己休閒娛樂的前幾個選項,雖然不覺得電影票很貴,但1年平均跟同事相約去看電影的次數僅有3次左右,跟同事一起去看韓星演唱會的頻率還比較高。

王小姐在家也會使用串流平台,一樣是看付費正版,在家看可隨時切換片子、節目,是隨時可看的休閒娛樂,較不會限制自己1天的行程安排。

不過電影院因為時代趨勢走入歷史,但不少業者仍努力找活水、拚轉型,像秀泰影城就推動「百貨商場化」,將看電影定義為社交活動,結合戲院和商場,努力思考「有什麼其他可以吸引人出門的動力?不能只有看電影這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