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季風書園」當年被迫關閉 6年後在美國華府重新開張

季風書園負責人于淼表示,「有一天電力被切斷了,但讀者們不願離開,他們就站在那裡唱歌、跳舞。」

于淼訴說,在2018年1月31日被迫關閉的前一天,原本要播放獨立紀錄片,卻遭到官方斷電的情形,如今6年過後,現在在美國華府重新開張。

季風書園1997年由學者嚴搏非在上海創立,它曾經是中國自由主義和獨立書店的象徵,在這21年的時間裡,高峰時期有8家分店,都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被許多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公共知識空間和生活場所。

于淼在2012年接手經營,一直到2017年房東不願意再續租,即使想搬到其他地點繼續經營,也遇到各種干擾,導致新房東也不願再出租。于淼說,新房東不願意續租的原因,可能與官方認為書店舉辦的講座會帶來風險有關。

于淼說:「有些主題在公共空間討論,被認為是有所忌諱的、是敏感的,比如說我們討論《憲法》、我們制憲、我們要討論女權、我們討論和民主相關的思潮,那這些或者說跟宗教相關的講座,這些在舉辦的時候,可能就會碰到一些障礙。」

對於季風書園的關閉,于淼說一直是他心裡的遺憾。這幾年,于淼與同樣移民到美東的中國人聊起重建文化生態,因此在半年前,他興起了再開1家書店的想法。

書店裡70%是來自台灣、香港和中國的中文書籍,30%是當地採購的英文書,著重在中國與亞洲的研究,還有一些作品是亞裔作家寫的英文書籍。

于淼表示,「閱讀之餘,我也喜歡有一個選項,就是我可以看到很多我很喜歡的中文書籍。但這個需求我顯然在這邊得不到滿足,沒有1家中文書店,甚至網上銷售的中文書也極少,所以我想,我一定對這方面的需求,不只是代表我一個人。」

于淼說,他把季風書園登記成非營利機構,未來還會繼續舉辦講座、讀書會和影片放映等,而他把目標群眾設定為在地的華文讀者,以及對亞洲有興趣的在地民眾與智庫。

季風書園讀者張蕾娜(音譯)說:「我認為這也是幫助我們跟上國內年輕人文化、潮流和心態的方式。我認為它正在搭起從美國回到中國,或回到台灣的橋梁,在華盛頓有1家中文書店,感覺非常好。」

季風書園在上海歇業前,牆上貼滿許多讀者不捨的留言,于淼和他的太太謝芳悉心保留這些紙條,如今他們也把這些祝福話語重現在華府書店入門的牆上。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遭控無預警裁員近200人 友達:關閉台南2廠區是優退
盼民眾走進書店 文化部獎勵非典型書展
中國「鐘書閣」成都店 魔幻設計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