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刷牙恐致癌!口腔細菌與大腸癌有關 權威醫:它會引起腸道發炎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不愛好好刷牙和注重口腔衛生的民眾注意了,不僅容易蛀牙,口腔內的細菌也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2023年我國十大死因統計,第一名依舊是癌症,其中大腸癌持續高居十大癌症的第三名,每年約有6千多人死於大腸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抽菸、飲酒、家族病史、發炎性腸道疾病、不健康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但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除了上述的風險因子外,其實口腔裡的細菌也與大腸癌有關!
癌症讓人聞之色變,其中因為現在人飲食習慣加上不良生活作息和運動量少,導致明顯年輕化的大腸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平均每日有47人被診斷出大腸癌,約每31分鐘14秒就有一位病患被發現。罹患大腸癌高風險因子之一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但大家恐怕不知道,其實口腔的細菌也是致癌關鍵。
▲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口腔內的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細菌到了腸道後會改變其免疫環境,容易引起發炎,在發炎的環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突變的可能大大提高,進而產生癌細胞。(圖/張家銘醫師授權提供)
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說到口腔大家普遍都會想到口腔癌等,但其實裡面的細菌與大腸癌非常有關,特別是一種名為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它會從口腔一路「旅行」到腸道,並在那裡引起健康異常。張家銘醫師進一步解釋,來自口腔的梭形桿菌會貼在腸細胞上,改變腸道的免疫環境,進而讓腸道細胞更容易發炎,而慢性發炎就像是給癌細胞鋪路的溫床,讓那些已經有基因問題的細胞更容易失控。
不僅如此,張家銘醫師還表示,這些細菌還能分泌一些毒素,進一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推動癌變。在發炎的環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醫師直言,這會讓突變更容易發生,進而產生癌細胞。所以有大腸癌基因造成的先天傾向民眾,包括有較高大腸癌多基因風險評分數,或是有APC或MLH1等基因變異的人,張家銘醫師提醒:「保持口腔健康就是預防的一大重點!」
▼▲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呼籲大家,除了飲食均衡、良好的生活習慣,口腔的衛生也非常重要,因為乾淨的口腔可以預防口腔癌,降低罹患風險。(圖/資料照)
定期刷牙、使用牙線和清潔舌苔,大家都以為這是為了預防蛀牙還有保持口腔清新等,事實上也是在防癌!張家銘醫師強調,除了上述這些日常口腔保健、清潔外,建議每半年到一年間進行一次口腔暨牙科檢查,藉此減少梭形桿菌在口腔中的滋生。另外,醫師也建議,在飲食上儘量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和全穀類,可以幫助腸道「清潔」,減少細菌的滋生環境。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波波醫」衝擊這兩科!學歷≠好壞醫師 胸腔外科權威醫:這關卡最重要
全台200萬人有偏頭痛困擾!光吃止痛藥不治療 醫:恐每月痛超過15天
獨家/3歲遭母棄養丟路邊…從國小賺錢養自己 她拒救濟:給更需要的人
獨家/「魔鬼來了,快逃!」3歲男童留長髮 母落淚:我只能這樣保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