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一寶 銀髮照護跨領域支援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估計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這一年,需要被照顧的失能長者,預計將突破100萬人。國人平均餘命再拉長,必須重視銀髮長者的需求,特別是已經生病的長輩,他們心裡的聲音,更需要被聽見。

賈代偉:「一定要去習慣以前走路的樣子,你不走,那個感覺不見了,這輩子大概就走不了了。基本上沒辦法工作,要照顧,請看護也不便宜,一天2500到2600元,一個月也是7萬到8萬費用,對年輕人來說,負擔也是很大。」

母親癱瘓病重,30歲正值青壯年,他辭職全心照護,經驗從零開始。

賈代偉:「通常忽略了,沒有在一個安全環境下做這件事。」

賈代偉的媽媽 林幸茹:「對,這個好嚴重耶,我去撞牆壁啊,(頭。) 對,這不行啊。」

賈代偉:「可能有的萎縮,有的退化,其實我們要注意的是,她能不能負荷那個站的承受度。我換尿布都換不好,每次包每次漏。因為腦部受傷的人,其實她語言功能有傷到,沒辦法很完整表達,她到底要什麼,我們大概只能說,用問的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問不到。」

我不懂你,你也不懂我,跨越鴻溝,從同理心開始。

台中慈院神經內科醫師 傅進華:「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心裡想成自己老個20歲30歲,你所有動作都要慢。我建議每次跟長輩溝通,或是要請她做什麼,那個指令都是簡單1次,她了解後,再下第2個指令。」

年輕世代責任之重,台灣目前扶老比例23.8%,國發會預估,2040年就會達到50.5%,意思是每2個年輕人就要扶養一個老年人。而近在眼前的2025年,台灣需要被照顧的失能長者,將突破100萬人。

朝陽科大銀管系主任 洪瑞英:「這個數字是相當恐怖的,(台灣)2300萬人裡面,大概會有1/5就是高齡者,整個台灣長照的人力是相當地缺乏。」

一旦長輩發生意外,突如其來的傷病照護,暴露出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力有未逮的無助。

護理之家住民家屬 小綠:「我們都是夫妻都要工作,小孩子又還小,我們對於照顧媽媽,就沒有辦法那麼盡心盡力,媽媽留在那邊,我們很放心。」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住民 尤陳秀蘭:「現在有這種地方可住,像養老院一樣,我有在運動才有這樣,如果不運動,我如果沒做運動,這隻手會攣縮,現在有辦法這樣,我如果有運動,心情好很多,真的。」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物理治療師 紀家明:「肌少症如果嚴重到一個階段,會讓他的生活功能獨立性下降,長輩可能會發生跌倒的風險。」

紀林点絨:「我(去年)4月去12月回來,我那時候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因為回來,我就沒辦法了,我是(有)兒子,不是女兒,比較不方便。」

居服員 張寶絲:「來陪你散步幫你洗澡,我是希望說能夠讓你用你自己的力氣,自己的力量,趕快好起來。」

台中慈濟居家長照機構居服督導 洪愛艾:「主要是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申請長照資源。」

紀林点絨的兒子 紀瑞彬:「她剛回來時需要做什麼,我會打電話去問。靠這個(扶手),比較減輕她腳部的壓力。在額度裡面就不用(錢),只是當初他有說裝幾支,是他們額度裡面的。」

紀林点絨:「三個兒子都是我剪的,我12歲開始學剪髮,這個在我的腦子裡,怎麼會忘記。」

跨過體能衰退的那道坎,是被需要的存在感。

採訪撰稿 李雅萍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不穩定天氣到周三 恢復高溫午後雨
志工早會:茹素養生 廣宣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