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撞上亂流,台灣繫好安全帶!

示意圖:Getty images
示意圖:Getty images

當今世界多災多難,慘事接二連三,弄得各國政府焦頭爛額,人民惴惴不安。可悲的是,多數病症找不到良方,苦難看不到盡頭,身陷漩渦不得脫身。

新冠病毒徘徊不去,全球陷入苦海,通貨膨脹繼踵而起,烏克蘭戰爭雪上加霜,更使通膨如脫韁野馬般奔騰失控,眼睜睜看著停滯與衰退迎面撲來。最大經濟強權,從美國到中國再到歐洲,都災情深重,且苦無善策。

美國是世界經濟龍頭,經濟原已從疫後強勁復甦,不旋踵演變為迅猛通膨,如今世人憂心衰退即將到臨,外溢到全球。中國通膨情況雖然好些,但經濟下行趨勢無以阻擋,債務與地產地雷連爆,金融風暴蓄勢待發。歐盟更慘,通膨指數直上10趴,能源價格高攀,且有天然氣斷供危機。世界其他地區幾無一淨土。

新冠疫情爆發後造成總需求劇減,隨著疫情擴散,其負面影響更加嚴重而持久,原料、運輸、勞工、晶片等諸多生產要素持續短缺,產業鏈破碎化,物流更出現瓶頸,引發以往罕見的供給性衰退。各國政府紛採超大規模的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這對於提振需求面卓有績效,但對供給面之窮卻未能有效濟助,供不應求導致潛在需求的動能不斷蓄積。經濟逐步解封之後,

受壓抑的需求大量湧現,造成總需求大幅超越總供給的窘態,通膨因之暴起且持續升高。

由於抓不準通膨肇因,美國政府先大手筆撒幣以求解困,川普政府擴張數兆美元的支出,拜登政府加碼支出1.9兆美元,但財政政策擴張顯然過了頭,結果為通膨升高提供了溫床;無疑的,這兩大筆新增支出對引爆通膨升勢難辭其咎。在此同時,貨幣政策之箭遲不射出,在通膨失控後仍繼續維持超低利率及購債措施,時間差長達數月之久,如此超寬鬆的政策使得供需失衡更加嚴重,為通膨火上澆油,火勢且迅速外溢世界。美國前財長部長經濟學家桑默斯形容美國聯準會「無意在宴會高潮時將酒缸端走」,而是在「看到一堆醉漢搖搖欲墜時才開始行動」,

現在不僅美國遍地醉漢,世界各地的醉漢也已東倒西歪。

中國大陸經濟也黑壓壓一片。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下滑至只有0.4%,顯見經濟已然墜崖式下行,迫在眉睫的危機是房地產業、金融業與地方政府財政三大困節環環相扣,互相拉扯,已成綁在一起的三個火藥庫。

中國經濟榮景顯然已經不再,如今百病齊發。經濟下行危機深重難解,債務炸彈隨時引爆,房貸風暴方興未艾,清零政策又不時來攪局,何況還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干擾,導致生產成本大漲,如何軟著陸而免於停滯衰退確是難上加難。

屋漏偏逢連夜雨,俄烏戰爭持續進行,現在還看不到結束曙光,戰爭對於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的影響持續不絕,國際通膨勢必持續拉升。為了應對嚴重通膨,美國聯準會今後半年升息力道只會變得更強,但迅猛的大幅升息,卻可能讓美國經濟走入衰退,也會引導全球資金流向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歐元近期跌至與美元不相上下即是一個不良徵兆。

美元走強的另一面卻是美國經濟衰退跡象日益明顯。拜登政府對高通膨束手無策,刺激經濟的手段已用過數回,計畫投資2兆美元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去年胎死腹中,拜登總統四處懇求增產石油以緩通膨,迄今尚無所得,而對中國產品高關稅又遲遲未降,只能仰賴聯準會不斷升息抑制通膨,但這只會觸動經濟的衰退。

反觀中國,經濟雖然四處著火,中共當局拿起重鎚救急,大舉推行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並且發售2200億元的地方公債,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極可能比美國早反彈,較快脫離困境。果若如此,在美中越來越激烈的交鋒中,中國的氣勢或將壓過美國,而在長期的實力對比上,「東升西降」的趨勢可能更加明顯。中共對台施壓可能因而加劇,北京也將加強與俄羅斯聯手抗美,塑造有利於己的世界新秩序。

世界經濟正受亂流侵擾,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攪亂了一池春水,全球物價高漲為近40年所僅見,停滯性通膨的威脅逐漸成形。美國聯準會及許多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不採取激進的升息措施,恐難抑制飛騰的物價,升息過快又有造成經濟硬著陸的疑慮。兩害相權取其輕,美國及多國央行宣示降低高通膨,不惜冒著可能致使經濟衰退的危險。世界經濟雖尚未明顯衰退,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停滯性通膨可能不是尚未發生,只是被長期以來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屏蔽了。現在為了抑制高通膨,就得面對經濟可能的衰退,這是美國及同質性經濟體的共同難題。

台灣該當如何?首先,未來中國大陸經濟勢必成長趨於減緩,很難再成全球成長的引擎,與中國大陸經貿關係密切的台灣難免受影響,加上全球經濟走弱,短期內台灣經濟下行的可能性很高。國發會公布的5月分綜合景氣指標顯示,細項指標大多呈現下降趨勢,可見未來台灣的總體經濟極可能往下調整,呈現疲軟情況。進出口情勢已經惡化,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6月分出進口雙雙下挫,出口年減13.9%,為近六年來最大減幅,進口則年減16.1%,衰退幅度均擴大至兩位數。

景氣是一時的,財政與金融政策產生的效果只能短期救急,長久之計還是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著手。台灣當前產業發展面對新經濟時代,已呈現結構性困境,當務之急是發展新模式,進行全面的系統性轉型,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困境,提升全球競爭力。

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危機,一方面是傳統產業的經營環境惡化,另一方面則是新興產業和新的業態領域發展速度不夠快,遭受尖銳的競爭壓力。主要的外部因素,首推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產品涵蓋面廣,具有價格優勢,其次則是在全球價值鏈轉變過程中,台灣產品露出缺乏競爭優勢的疲態,中國大陸則加速超車。

我們不樂見的一個事實是,大陸的新興產業對台競爭壓力日增,比如其IC設計產業成長率遠高於台灣,半導體正以舉國體制帶動各地方與廠商積極投資,資訊科技與製造業已經愈益深度融合,頗能透過資訊物理系統、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服務聯網的運用,去結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各領域的創新發展與跨領域融合。中共中央主導推動的高端設備創新工程,包括高檔數控工具機、核心基礎零部件與關鍵基礎的材料開發,都使台灣科技產業面對被替代的隱憂。

新業態的發展,台灣也有落後趨勢。中國大陸在行動互聯網、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製造業、貿易和服務業的結合上,呈現可觀的經營模式的創新,藉由電子商務開創產品銷售與服務的新業態模式令人側目。面對大陸積極扶持的「跨境電商」壓力,台灣必須更好的運用跨境電子商務打破實體零售的時空與地域界限,在拓展全球市場與提升國際競爭力上獲得助益。當今新興產業的全球競爭挑戰日益嚴峻,台灣必須加速強化智慧機械、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加大力度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政府必須結合業界共同擘劃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動員與引導民間進行創新投資。

面對日趨艱險的國際競爭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台灣必須綁好安全帶,更需改造結構,加足馬力向前衝。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