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逆轉反核 韓芬法擴展核電產業

2022年2月俄烏開戰後,世界反核趨勢轉變,歐洲能源政策從反核走向重返核電,像是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陸續新建核電機組,或延後機組除役時間。

據《德國之音》報導,烏克蘭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迫使德國去年將國內最後3座核電廠延長了幾個月,超過原定2022年的廢止時間。儘管這3座核電廠於今年4月壽終正寢,但德國內部仍有輿論籲再次推遲關閉這些核電廠。

就在德國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的第2天,歐洲最大核電機組芬蘭奧爾基洛托核電廠3號反應爐正式投入運營。該核反應爐是芬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首次新建的核電機組,與德國「棄核」形成鮮明對比。

法國對核能依賴遠超其他國家,目前運營中有56座發電廠,供應全國大約3分之2電力需求,這些核電廠平均已服役近37年。去年檢測到腐蝕問題後,法國不得不關閉幾個反應爐,使該國核電生產降至30年最低點。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法國總統馬克宏領導的政府仍希望核電產量,在未來幾年內再次上升到每年350至380兆瓦時之間。法國政府目前還推進一項價值520億歐元的計畫,以建造6個新式核子反應爐。

另外,全球能源危機也影響了亞洲,促使日本政府改變2011年福島核電廠災難後採取的退核政策。在能源危機中,一項民調顯示,儘管日本社會各階層對核電的不信任感仍很深,但民眾對核電的看法正在軟化。

韓國總統尹錫悅上台後,也立刻否定了前總統文在寅的非核家園政策,指示要力推韓國本土核能。他在今年1月指示,到2036年,韓國核電占比將要達到總能源35%,5月宣布重啟新韓蔚核電廠3、4號機的建造工作。

事實上,一些國家依然對核能充滿信心,甚至將其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無碳能源。整體而言,俄烏戰爭引發歐洲能源危機以來,面對傳統化石能源供應短缺、價格劇烈波動,以及全球能源貿易的潛在風險,全球主要核電國家均在加大對核電產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