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從黑瞎子島、圖們江出海口到整個遠東,向東轉 「俄羅斯別無選擇」

普京和習近平
五月中俄兩國領導人會晤後的聯合聲明中,就讓穿越兩國的圖們江出海口成為焦點話題。 [Getty Images]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 普丁)5月17日結束了他的訪華之旅。兩天的行程內,他試圖從「好朋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那裏獲得更多支持。有分析稱,俄羅斯因普京發動烏克蘭戰爭遭到西方嚴厲制裁,使俄國經濟陷入困境,莫斯科急需中國的金援讓其在烏克蘭的戰爭機器持續運轉。

普京此行焦點鎖定了中國東北地區,希望在莫斯科亟欲開拓的俄羅斯遠東地區(Russian Far East)地區開展經濟合作,抵禦西方經濟制裁。因此,普京此行不僅拜訪了北京,還率領大班俄國政要及央行行長拜訪與俄國遠東毗鄰的中國東北,將莫斯科這幾年「向東轉」的經濟及軍事戰略再次凸顯。

過往俄羅斯的治經重心長期部署在歐洲一側,對遠東、西伯利亞的開發欠缺。專家向BBC中文分析稱,普京此次高調親訪東北,提及開放遠東與朝鮮(北韓)邊界比鄰的的圖們江出海口等項目,都是莫斯科亟欲「向東轉」擴大遠東開發,並與中國東北地帶經濟協作的戰略內容。

國際關係學者、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奈吉(Stephen R. Nagy) 分析,普京在哈爾濱的訪問,首要著重於技術層面,目的是要展示中俄兩國將在技術領域進行合作,以克服美國阻止兩國「民軍融合」產業互動的努力。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蕭翔則向BBC強調,中俄目前仍是各取所需,雙方的合作仍是權宜性質。他認為,在美俄中三角關係裏,中俄兩國仍需要彼此,兩國只有聯合才有辦法與美國抗衡:「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火箭、飛彈和太空技術研究聞名,普京的拜訪正呼應去年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訪俄,雙方強調的太空安全合作,也是對美國和西方的表態。」

普廷
[Getty Images]

俄羅斯為何「向東轉」?希望在中國?

所謂遠東地區位是指俄羅斯最東部的廣袤區域,其東北與美國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峽相望,東南濱臨日本海,南接中國和朝鮮半島。遠東地區佔俄羅斯總面積近36%,人口約630萬,僅佔俄羅斯總人口近5%。許多研究便指出,由於遠東地帶土地廣袤、自然資源豐富,戰略上又盤踞在亞太一側,自普京掌權後就一直是想要開發的目標。

但回望歷史,數十年來,莫斯科「向東轉」的道路一直都不大順遂。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俄羅斯專家古爾特教授(Natasha Kuhrt)曾撰文解析稱,近百年來,遠東地區一直由軍事工業主導,現莫斯科在中俄邊境部署超過30萬駐軍。過去,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提出將遠東轉變為「通往亞太的窗口」的發展計劃,推動該地區與中國邊境地區開展區域合作,並就邊界劃分與中國進行談判。但古爾特稱,該地區經濟發展依然緩慢。之後,歷屆俄羅斯領導人都陸續提出過類似發展藍圖,然而最終都未能在經濟建設上突破。

古爾特強調,前蘇聯解體後,該地區一直面臨人口外流、失業及官僚體系複雜及貪腐問題等諸多問題。現在俄羅斯能否通過新的發展計劃,特別是旅遊等產業為該地區帶來期盼已久的經濟振興,仍有待觀察。

防衛學者、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長尾賢(Satoro Nagao)博士便告訴BBC說,中國的支持對俄羅斯至關重要,讓後者避免在國際上被孤立:俄羅斯經濟依賴能源出口,而中國是主要客戶。相對地,若中國提供足夠的材料,俄羅斯可以繼續生產武器,但北京現在不想因為過度支持莫斯科成為美國加大制裁的對象。因此他認為,儘管中國支持俄羅斯,但仍是以與西方「平衡」的戰略在維繫雙方關係。

迄今,中國官方沒有公開支持莫斯科軍事入侵烏克蘭,也未承認俄羅斯侵佔克里米亞半島。

長期研究莫斯科與北京合縱連橫的劉蕭翔博士向BBC解釋,遠東是俄羅斯未來「經濟振興與國運的寄托」,但引進外力帶動當地開發的論述從蘇聯末期就一直存在,但多年來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他認為主因在於俄羅斯「重歐輕亞」,同時當地開發不易,人口嚴重外流。不過劉博士表示,當下普京在美國掣肘及俄烏戰爭雙重壓力下,手上只剩「轉向東方」一張牌可以打。而要開發遠東,鄰近的中國自然是首選:「俄國目前也別無選擇。」

普京訪問哈爾濱期間和中國製造的機器人握手。
普京訪問哈爾濱期間和中國製造的機器人握手。 [Getty Images]

北京想得到什麼?

這幾年來,中俄兩國先簽訂了《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合作計劃綱要》( 2009-2018),合約到期後,又再次簽訂了 《中俄遠東合作與發展計劃 》(2018-2023),許多分析稱,雙方一直希望充分利用中國資金與技術等媒合俄羅斯在該地帶的資源、地緣優勢,用以振興中國東北及俄羅斯的遠東經濟,製造雙贏。

今年五月,中俄兩國領導人聯合聲明讓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區域的圖們江下游段及出海口成為焦點話題。圖們江流經中國、朝鮮和俄羅斯三國,最終流入太平洋邊緣的日本海。在這份聯合聲明中,兩國首次表示將與平壤開展建設性對話,探討中國船隻經由圖們江下游出海的相關事宜,引起國際關注。

MAP
[BBC]

一些中國專家認為,若中國未來與莫斯和合作順暢,圖們江出海口得以暢通,可以給近幾年來經濟疲弱的中國東北地區帶來刺激。中國吉林大學教授衣保中接受觀察者網訪問時稱,以吉林省來說,由於缺乏直接出海口,過去一直希望尋求面向日本海的東向出海通道,與之前主要依賴俄羅斯納霍德卡港相比,未來一旦打通了圖們江,將大幅降低貨運成本。「未來如果圖們江的出海口打開,這會讓吉林和整個東北地區從中受益。」

劉蕭翔向BBC強調,北京與莫斯科在此合作,對振興老東北工業區亦是好事一樁。他告訴記者,在美國施壓和烏克蘭戰爭的雙重壓力下,中俄兩國終究開始認真對待此事:「從合作開發黑瞎子島與協商中國船隻經圖們江下游進入日本海事宜便能看出,因此,在經濟上,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合作是有互補利益的。」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軍也告訴中國網媒稱,中俄經濟的互補性很強: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天然氣,中國向俄羅斯出口家電、汽車等。他引述中國外長王毅所說的名言:「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入中國千家萬戶,中國汽車行駛在俄羅斯大街小巷。」但劉蕭翔也向記者解釋,事實上中俄關係一直是「中央熱地方冷」,不過普京年年參加在海參崴的東方經濟論壇努力對外招商,這回則是首次到中國參加中俄博覽會,該是對中俄地方合作的積極表態。

2015至2023年俄中貿易增長條形圖
[BBC]

軍事要地日本海

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遠東地區的軍事戰略一向十分敏感。百年來俄羅斯與中國的領土之爭經常點燃兩國民族主義者的怒火。

圖們江匯入的日本海比鄰朝鮮半島,海面東側即是日本。可以說,作為第一島鏈起點的日本,在地理上與韓國鎖住日本海的出海處,控管了俄羅斯以及中國東北船艦南下的要塞。該區域的一舉一動都牽扯到了日中俄及朝鮮半島的敏感神經。許多分析因此表示,中國亟欲打破美日盟友在印太區域的的第一島鏈牽制,此次俄羅斯與中國商討遠東合作,涉及圖們江出海口地帶,自然會引發東京關注。

國際關係學者奈吉(Stephen R. Nagy)便告訴記者,北京及莫斯科都希望將美國排除在太平洋第一和第二島鏈之外。中俄還希望能主導日本海,這樣便可以通過穿越進入太平洋,從而展現其實力。「若他們成功做到這一點,勢必會動搖日本的經濟穩定性,削弱它作為美國可靠伙伴的能力。」

笹川和平基金會(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發佈的軍事研究報告也指出,這幾年俄羅斯和中國海軍巡邏在日本海有所增加;最引人關注的是2021年10月,由10艘艦船組成的中俄聯合艦隊,穿越了位於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當時中國艦艇還經過了韃靼海峽,部署到了白令海。2022年春季,一艘055型級巡飛彈驅逐艦隨著一個中國水面編隊中繞行了日本。

putin in china
除了北京,普京另一個行程重點是到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哈爾濱以其與俄羅斯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聯繫而聞名。 [Getty Images]

有分析因此認為,解放軍近年來在日本海的演習行動確實達成若干戰略目標。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中國海事研究院院長沙爾曼(Christopher Sharman)對BBC中文稱,解放軍在該水域的操演增強了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並且針對美國的兩個戰略盟友(韓國和日本),增加了經驗。

沙爾曼教授分析,這同時表示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更加密切,為兩國定期進行雙邊訓練演習創造了機會:「這些行動向日本和該地區其他國家傳遞了明確的信息,即解放軍在日本海的存在可以打擊盟國海軍力量,尤其是這些水域可能被用於應對涉及中國的區域突發事件。 」

日本及盟友對中俄在此區域的一舉一動也同樣密切監視。近年來,日美在日本海的軍事演習越顯高調。譬如,駐扎於橫須賀的美國第七艦隊(Seventh Fleet)一直低調地在日本海出入,直到2022年3月美國林肯號航母打擊群(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出現在此執行任務,這是此前5年來,首次有美國航母打擊群在日本海工作。

此外,美國海岸防衛隊、日本海上保安廳、南韓海洋警察廳宣佈將於6月上旬在日本海舉行聯合訓練,這是美日韓海巡機關首度舉行海上聯合演訓。

自東西方冷戰結束後,曾經作為兩極對峙前線的日本海,來到當下美中大國抗衡的今日,軍事重地的角色未變。但有分析也認為,中俄兩國合作重點還是經濟優先,尤其普京還深陷烏克蘭戰役泥淖。

劉蕭翔博士告訴BBC,在軍事上目前莫斯科在東方確是力有未逮,打贏西邊的烏克蘭才是第一要務,和日本在「北方四島」的摩擦尚不足以到動武之程度。目前中俄聯合空中和海上戰略巡航對日本的施壓相當大程度是針對「美日安保」背後的美國。有關圖們江三角洲地區及遠東地區的開發,中俄當下仍是經濟優先,而非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