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應探索與民進黨溝通對話的「容錯機制」

隨著賴清德即將於520接替蔡英文總統就任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將邁入新的篇章。然而,在台灣新舊政府交接之際,中共繼續深化與台灣在野黨及民間團體交流的範圍與規格,但是對於連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中共始終抱持著高度懷疑與不友善態度,也因此,準總統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在中執會喊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的展開良性對話」,並提及中國要有自信,要願意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這樣才是兩岸交流的正道。

「容錯機制」對於民共對話的重要性

中共之所以對於民進黨政府欠缺善意互信基礎,根本原因在於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的強制性政治框架,以及對於民進黨台獨意識的畏懼,導致中共長期對民進黨隔絕接觸,民共之間缺乏理解溝通,成為兩岸政治僵局與區域不安定的重要因素。然而,若中共針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能以行之有年的「容錯機制」,以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所倡導「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試錯原則,或許可以成為兩岸執政黨對話溝通的重要橋梁,「容錯機制」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意涵。

首先,「容錯機制」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逐步創立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中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強調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改革這項復雜工程,強調如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那既不合理,也不科學。然而,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很多成就的取得是伴隨著不斷試錯的過程。因此,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上若能納入「容錯機制」,從意識形態上擱置對於民進黨僵化、固化的對抗思維,以增進彼此了解、理解、諒解、和平發展、創造兩岸人民的福祉為出發點,允許「刻意忽略對台一中原則作為政治前提」錯誤存在,這不僅符合中共容錯制度的治理史觀,對於民共交流也產生絕對性的助益。

「容錯機制」可以讓兩種民主觀產生共鳴

再者,容錯可以讓「中國式民主」與「台灣民主」間難以對話的民主觀產生共鳴。根據中共發布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提及,中國民主是全過程民主,儘管從定義上沒有可供操作的程序與精確概念,也試圖推翻西方所詮釋的民主理論,更是迥異於台灣民主對於自由、人權、法治的堅持。但是,若兩岸間能擱置對於民主意涵的詮釋,透過多元的民主想像,讓兩岸執政黨能夠自由表達非政治主張,讓雙方不同立場者各自訴諸民主價值,則可以讓兩岸民主對話產生實質效果。一旦雙方的核心價值共享越多,則越容易朝「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方向前進。

最後,習近平在2013年曾說「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等針對兩岸關係發展的16字方針,這也可以視為兩岸建立通融意識形態的容錯民主機制的起點,若中共能以包容心態看待民進黨作為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的地位,以「容錯機制」建構作為對民進黨溝通交流的新路徑,不僅符合中共深化改革的歷史史觀,更可以有效管控台海風險,創造兩岸穩定和平發展的新契機。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貧窮
從「一國」轉為強調「兩制」 北京中央急甩鍋?
不交保護費不准耕種!內蒙官員囂張如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