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太空養魚!最後選定帶「它」上太空 關鍵原因曝光

隨著神舟十七號的任務即將結束,神舟十八號今(24)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於25日晚間20時59分進行發射,三名太空人將前往天和核心艙進行換班任務。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太空人將首度執行「太空養魚」任務,這也是中國首次在太空進行水生生態研究。

執行神舟十八號任務的三名太空人李廣蘇(左)、葉光富(中)、李聰(右)。(圖/翻攝自新華社)

綜合陸媒報導,這次的神舟十八號乘組員有三名,分別是葉光富、李聰、李廣蘇,3人均為80後,而其中葉光富曾在2021年參與神舟十三號任務,並在太空站駐留六個月,所以較有經驗的他,將在這次任務中擔任指令長,三人將在太空站駐留約半年,並計畫於10月下旬返回。

 

在這次的任務中,將進行一項突破性試驗,太空人將攜帶斑馬魚和金魚藻進行「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透過建立穩定運行的太空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創舉。在太空站的「問天」實驗艙內,科學家專門構建了一個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的小型密閉生命生態系統。這個密閉的「水族箱」中約有1升多水、四五條斑馬魚,以及一些藻類和微生物。其中,魚類是這個生態系統的「消費者」,藻類相當於「生產者,微生物則充當「分解者」。

科學家在地表上模擬實驗的「生態循環系統」。(圖/翻攝上觀新聞)

而之所以選擇斑馬魚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斑馬魚體長只有3至4公分,不僅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也強,一年可以繁殖6至7次。此外,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87%的高度相似性,是一種可用於研究與揭示生命體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生物現象的一種生物。上海技物所空間生命科學儀器研製團隊負責人張濤表示,「未來,人類有望在太空建立基地或在太空駐留足夠長時間,資源上的自給自足非常必要。」

 

然而,在太空中養魚仍面臨許多挑戰,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結構工程師田清提到,在微重力的太空環境中,魚缸必須是密封的以防水分飄散,而斑馬魚的游動也可能推動水流。由於太空缺乏浮力,斑馬魚需要依靠自身的適應能力來調整水中姿態,以適應微重力環境。為了確保系統穩定運作,太空人需要為魚類提供食物和氧氣,為藻類提供營養液和光照,同時還要滿足系統的pH值、溶解氧、溫度和電導率等條件。此外,他們還需進行參數調整、魚卵收集和廢物處理等操作,以實現系統內部物質與能量的自我平衡和穩定運行。

▲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87%的高度相似性。(示意圖/Canva)

在軌期間,神舟十八號太空人也將實施6次載重貨物氣閘艙出艙任務,以及2至3次出艙活動,在目前太空站已有的太空碎片防護措施基礎上,太空人將通過出艙活動,對艙外管線、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碎片防護加固裝置,並視情況進行艙外巡檢,進一步保障太空站的安全。至於神舟十七號三名太空人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在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後,計劃於4月30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更多eNews報導
孫生靠股票賺飽飽!「只投資2檔」獲利100% 曝最大關鍵:輾壓Joeman
台灣人夠了喔!吳彥祖也轉發「台式諧音梗招牌」 網噴笑:男神也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