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見曙光?專家擔心步日本後塵

(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的分析報道稱,從紙面上看,中國幾乎處於美國和西班牙 2000年代末房地產危機開始緩和時的水平。至今年4月,中國在12個月內的住房新開工面積降至 6.34 億平方米,同2021年的高峰期相比下降了 63%。

分析人士稱,這表明住房建設可能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觸底,從而減輕房地產業危機給經濟增長帶來的部分壓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建築業將很快趨於穩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合伙人萊特(Logan Wright)說。

考慮到人口和其他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在未來10年內,中國的住房基本需求將達到平均9.5億平方米。其中的一些需求將消化中國現有巨大庫存的一部分。這可能意味著房地產投資可能即將觸底。

“房地產行業有可能出現周期性反彈,即便從中期看我們談論的還是萎縮。”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的客座研究員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說。

日本的前車之鑑

預計房地產投資將更多地向富裕的沿海地區集中。今年1到4月,上海以及浙江、江蘇、廣東和山東這幾個中國最富裕省份的房地產投資佔投資總額的 49%,高於五年前的 39%。

然而,周期性的一線曙光也就僅此而已。中國的情況看起來更像是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

萊特估計,中國的房地產業作為整體,可能會穩定在巔峰時期40%到50%的水平,而且不會再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房地產業曾在中國的經濟產出中佔據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始於2006、2007年的美國和西班牙的房地產危機,持續了五年多,從峰值到谷底的跌幅達30-40%。而在日本,這一調整歷時超過18年,最終使價格下跌了47%。由此看,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步伐與日本不相上下,分析人士說,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而中日兩國在應對危機時,缺少的都是對損失的及早認識。日本要求銀行購買土地,以減緩房價下跌。中國則限制開發商降低新房價格的幅度,並采取其他杯水車薪的支持措施。摩根大通分析師說,這也許是有意選擇的策略,“以降低金融外溢風險”。

據估計,未售出房屋存量幾乎是倫敦兩倍的資產,仍然存在於捉襟見肘的中國房產開發商的資產負債表上,進而成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賬面負債。

與此相對,當年美國花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5%,通過一個特別計劃來消化房地產不良資產,而西班牙則專門設立了一個壞賬銀行。

曠日持久

一位政策顧問對路透社表示,中國政府無意支撐房地產市場,“其目的是使其穩定,或至少減緩其衰退”。
中國於今年5月出台了新的支持房地產行業的一攬子計劃,降低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並指示已經負債 9 萬億美元的地方政府購買部分未售出的商品房,並將其轉化為經濟適用房。

分析人士稱,這些購買行為將不良資產從開發商手中轉移到了地方政府手中。但是最終,損失還是要承認,這也是與日本“失去的數十年”作比較的意義所在。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亞太首席經濟師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可能會遭遇與日本銀行類似的命運,最終不得不進行資本重組,這意味著 “更長、更持久的調整”。她說,中國還沒有進行不良資產清理,“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看起來更像日本,而不像美國或西班牙。”

她還說,“我不認為中國的房價會恢復到比現在更高的水平,只有一線城市可能會有例外。”

(路透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