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祭出對付陳水扁的招數 新加坡學者:賴清德這點更有運作空間

我國新總統賴清德上任未滿1個月,外部面對中國升高軍事壓力,內部則是朝小野大局面。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撰文表示,近期的發展呼應首位民主進步黨籍總統陳水扁所處情況,但賴清德比陳水扁冷靜,且他至少要讓在野陣營不影響執政,同時讓外部盟友相信其為穩定存在。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卡內基中國中心(Carnegie China)6日刊出莊嘉穎(Ian Chong Ja)文章,內容稱把賴清德描繪成值得受罰的頑固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老招,以此逼迫他逐漸採取具風險的行動,進而犯下嚴重錯誤,然後分化台灣政府與人民及外國政府。

莊嘉穎提到,除了搶奪邦交國、中國官方痛批,以及在台灣周邊升高軍事和準軍事行動,中國也試圖把各國及國際組織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其「一個中國」原則合併,「這些行動利用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在野勢力的努力,他們在立法機構占多數」。

莊嘉穎稱,台灣在野陣營強行制定具爭議性的法案,使得立法院內陷入混戰,外部則有群眾示威,而賴清德上任才1周,就被描繪成沒能力控制局面的形象。莊嘉穎認為,這樣的發展呼應陳水扁面臨的情況,當時他2000年僅以2.5%得票率些微勝出,但國民黨與親民黨占立院多數。

「北京當局和陳水扁的國內反對派都渴望把他(陳水扁)塑造成無能且危險的樣子」,莊嘉穎寫道,陳水扁注意到這些挑戰,首任的就職演說表明不會宣布獨立,也沒廢除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問題,同時任命國民黨人士當重要閣員,「儘管做了這些,北京當局和台灣在野陣營一再拒絕陳水扁,使他愈加挫折」。

<cite>20240220-前總統陳水扁20日出席「陳水扁總統訪談錄」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cite>
20240220-前總統陳水扁20日出席「陳水扁總統訪談錄」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賴清德比陳水扁有運作空間

莊嘉穎表示,中國和當時的台灣在野陣營進一步論述,陳水扁和民進黨魯莽,且破壞美國與中國關係及區域穩定,而陳水扁的回應是尋求動員民粹,包括意圖舉行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此舉讓中國警覺,也使美國感到惱怒,因美國當時處在阿富汗及伊拉克2場主要軍事行動。

莊嘉穎說,中國努力加強陳水扁自私、不負責任,且製造問題的形象,最後民進黨在2008年總統和國會選舉大敗,就連原本對陳水扁及台灣有熱情的美國小布希(George W. Bush )政府也變得冷淡。他認為,賴清德比陳水扁時期有更多的運作空間,因賴清德就職演說強調維持現狀。

「賴清德明顯與台灣的主流觀點同步」,莊嘉穎指出,例行民調顯示逾9成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超過85%受訪者不論其身分認同,都希望維持現狀,「最重要的是,這個台灣認同強力地基於民主親和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宣稱的族裔基礎身分認同形成主要區別」。

莊嘉穎認為,鮮少有尋求民選公職的政治人物會冒著風險,在活躍的民主體制中與盡可能接近共識背道而馳。他提到,中國自身對中國歷史的看法充滿爭議又多變,像是近期努力移除關於明朝的書籍,因其被視為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比較,並淡化前領導人鄧小平留下的成就。

莊嘉穎還說,台灣大眾普遍接受中華民國(ROC)已獨立,且不隸屬PRC的形式,「使得任何獨立宣言都無實際意義。這點是賴清德及其前任蔡英文、馬英九所創,任何改變民進黨黨綱的努力可能掀起當前在台灣不是問題的辯論」。他指出,外界更普遍接受台灣當前實質自治的現狀。

<cite>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與蕭美琴當選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美聯社)</cite>
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與蕭美琴當選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美聯社)

讓外部夥伴相信是穩定存在

莊嘉穎強調,台灣不只避免製造不穩定,還是全球供應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台灣有任何不穩都可能在亞洲及其他地區造成運輸、通訊、貿易和金融主要中斷。他直言:「台灣與PRC的分歧應是雙方和平且有共識,而非經脅迫、逼迫或武力解決。賴清德僅需強化這些事實。」

莊嘉穎直言,不論賴清德多麼嘗試接觸,中國和台灣在野陣營堅決要反對他,賴清德最終如何引導局勢仍待觀察。他表示,賴清德的脾氣看來比陳水扁冷靜,儘管沒有蔡英文的泰然自若和處變不驚形象。他指出,目前包括東南亞和東北亞的鄰國政府沒上中國的當,認為賴清德威脅區域安全。

莊嘉穎說,這有一部分是因近期經歷中國更強制的行為,即在有爭議的地區以軍機和艦艇,還有準軍事的海警及海上民兵展現力量,加上中國試圖轉移《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和烏克蘭友好合作條約》的認知。

「蔡英文政府的紀錄明確顯示,台灣是支持現狀的國際參與者」,莊嘉穎稱,但鮮少區域國家,尤其是東南亞,敢公開反駁中國,而隨著即時記憶的消逝,這可能會為未來的混亂鋪平道路。他認為,原則上,賴清德現在一定要贏得至少部分立院在野陣營支持,或使其不影響兌現競選承諾。

莊嘉穎稱,賴清德同時要讓外部夥伴相信,他是其在競選期間宣傳,以及在就職演說中向世界承諾的穩定存在,而他的顧問和盟友應朝著持續提供合理替代方案的方向,確保他維持倡議,避免在爭議漸增和激烈的環境中成為顧慮。他也說,除了更強迫的中國,台灣還要鞏固民主,賴清德的選擇與非選擇或許會特別重要。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