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歡迎各國科學家研究月球樣本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周四(6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的發布會上說,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申請研究嫦娥六號探測器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但他同時指出,這種合作存在限制,特別是與美國的合作。

卞志剛介紹了嫦娥六號探月的成就之後提到,在同美方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交流上,中國一直持開放態度。但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礙根源在於美國"沃爾夫條款",該法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同中國合作。

他說,如果美國真的希望開始正常的航天合作,"我認為他們應該采取適當措施消除這一障礙。"

沃爾夫修正案於2011年頒布,禁止中美之間直接雙邊合作,除非聯邦調查局能夠證明該合作過程中與中方共享信息沒有造成國家安全風險。

雖然不能同美國合作,但中國仍可以與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在嫦娥六號使命中,中國與歐洲航天局、法國、意大利和巴基斯坦進行了合作。

周四的新聞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劉雲峰也表示,"中國歡迎所有國家的科學家根據程序申請,並分享成果。"

不過,美聯社指出,有關嫦娥六號探月的細節信息披露很少。中國官員沒有透露他們實際收集了多少樣本或任何新發現。

首次挖土並將其帶回地面

嫦娥六號返回地面前,本周一,根據中國科學家公布的消息,返回的樣本將包括250萬年前的火山岩和其他物質。科學家希望,這些材料能夠回答關於月球兩側地理差異的問題。嫦娥六號的任務是收集兩公斤的月壤。

月球的近側是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一面,而背面則面向外太空。人們知道,月球背面有山脈和撞擊坑,但更難到達。

因此,嫦娥六號探測器此次旅行成功具有歷史意義,因為這是首次有探測器從月球背面挖土、再起飛,並直接帶回樣本。之前被認為來自月球背面的月壤,實際上均是落在地球上的隕石。

本次嫦娥六號探測器降落在月球南極的艾肯盆地,這是一個在40億年前形成的撞擊坑。科學家們期待帶回的樣本來自這個盆地的不同層次,它們記錄了長時間內發生地質事件的痕跡,比如月球年輕時的火山活動。

中國社媒上有人懷疑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

據法新社報道,在中國慶賀嫦娥六號成功的時刻,1969年美國宇航局阿波羅是否成功登月的舊陰謀論再度點燃,社交媒體上,人們發布了多張美國數度阿波羅登月行動的照片,並將它們同嫦娥六號做對比,暗示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實性存疑。

有專家評論認為,這些謠言顯示,在中國反美情緒進一步加劇。華盛頓大學的佩卡南(Saadia M. Pekkanen)表示,"毫無疑問,美國和中國在太空中存在著大國競爭,因此,關於它國重大活動的任何虛假信息都令人擔憂。"

(美聯社、法新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