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最大挑戰

現在亂不亂?真的很亂。本來,通貨膨脹加速、能源糧食緊缺、全球央行升息、銀行爆雷等就已經夠讓人頭痛了,偏偏還有那些喜歡以政治或所謂的「意識形態」處理經貿問題的各國政客,他們唯恐天下不亂似地推出了各種撕裂全球的產業作為,搞得地緣政治不但亂七八糟,更讓全球經濟的迷霧平添幾許難以解讀的沉重。

過去半個月,成千上萬的抗議者走上了柏林、倫敦、巴黎等歐洲街頭,要求結束在烏克蘭的戰事,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了華盛頓的林肯紀念碑前,這是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出現的最大反戰示威潮。4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發出了警告:「隨著大國之間的地緣緊張局勢升高,各國爭先恐後保護自身的工業供應鏈,『新冷戰』的可能性一觸即發。『碎片化』已經成為全球疫後世界最明顯的標籤。」

全球經濟的傷痕累累大家心知肚明,現在這個世界太需要一些好的信息或正面立論了。4月18日Bloomberg按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數據計算後,發現中國將在未來5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將為全球GDP增長貢獻22.6%,印度緊隨其後為12.9%,美國11.3%。但亞洲開發銀行顯然不這麼認為,4月初雖上調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至5%,但仍認為中國今年的對外貿易增長將會放緩,資本流動也將弱化,出口將呈下降趨勢,只有出境旅遊恢復有可能造就服務貿易的回升。

很多人問我:怎麼看中國?我的回答:要看懂2023年的中國變化,基本上不出兩個主軸─「財政轉移的刺激政策」和「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財政刺激政策不是我的專業,但資本市場改革我倒可以帶大家略窺一二,我把它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

最新的官方數據,截至去年12月,外資持有的大陸在岸股票價值已降至32兆人民幣,約占大陸股票總市值的4%,比去年同期的4.3%低。與此同時,去年大陸私募股權交易的價值更比之前暴跌了53%。可見疫情隔離和中國的強勢封鎖確實嚇阻了全球資本的中國熱。

3月底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當口,阿里巴巴宣布了一分為六獨立上市,消息一出,阿里巴巴位在美國的存託股票(ADS)價格急升14.26%,阿里巴巴在香港的股價也大漲13.29%,這表示,最少,資本市場是歡迎的。

中國經濟正在振衰起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外向型經濟發展轉為內需主導,在房地產步履蹣跚之際,想刺激消費,讓老百姓感覺炒股可以賺錢確實不失為好主意。從2月股市全面實施註冊制,到3月中旬中國監管機構新增1000多家外國投資人可通過「滬港通」投資的內地上市公司名單,一口氣讓中國交易所高達90%的市值向全球投資人張開了雙臂。3月31日開始,計畫在國外上市的大陸企業VIE(可變利益實體)甚至得到了中國政府當局的承認。

坦白說,動態清零結束後的這兩個月,中國確實跨開大步動作連連,但,要改變人們的Mindset真的很難。北京的魅力攻勢有多大的作用我不敢說,但我知道受過傷的運動員再怎麼復健也很難回到顛峰狀態。2023年的前兩個月,全球資金看似重新歸隊中國,但其實外資也拋售了260億美元以上的中國債券。

北京政治的變化讓很多外資對大陸市場望之卻步,與美國關係的惡化更是短時間難以化解。這些都是大陸資本市場改革很難自圓其說的壓力,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最大挑戰。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