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困境反噬習近平政權?經濟學人:「躺平」一代將改變中國命運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的幻滅青年」,深入分析中國青年面臨的困境,包含失業、經濟不景氣、社會壓力以及對未來的失望感。中國政府對年輕族群的政策措施以及呼籲,與年輕人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這可能對中國未來社會和政治穩定造成深遠影響──逐漸變成一個失去動力的國家。

中共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政治革命的威脅,而是年輕人對黨的抱負「安靜抵制」。為了實現中國夢的目標,習近平需要年輕人結婚、生孩子,扭轉少子化問題。為了將經濟重新集中於製造業,遠離消費性網路技術,他希望他們學習硬科學,而不是夢想設計電玩遊戲;希望更多年輕人到工廠上班。他告訴年輕人要「吃苦」。然而,許多年輕人不接受這麼做。

<cite>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中國的幻滅青年。(翻攝網路)</cite>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中國的幻滅青年。(翻攝網路)

這是中國年輕人最艱難的求職季,每5名青年就有1人沒有工作。6月青年失業率攀升至21.3%,創下歷史新高,政府隨後宣佈暫停發佈相關數據。在廣東省惠州市,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裡,一家電子工廠正在招聘,月薪介於人民幣4500元至6000元(約新台幣2萬至2.6萬元),雖足夠支付基本開銷,但仍然有限。招聘文案還強調,新鮮人應該「努力工作,吃苦耐勞」。

有工作的年輕人也陷入掙扎奮鬥,一部分人已受夠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位染著紅髮、在當地茶館工作的二十幾歲年輕人說:「我無法待在生產線上。」他的茶館工作月薪僅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8萬元),但他享受與客人聊天的時光。

這名年輕人姓張,已經工作7年,其中包括在工廠上班。他將一半工資用於支付房租,其餘寄回家,孝敬父母。然而,他難以想像哪天能夠買房、結婚或生子。他認為在惠州電子廠工作不會讓其處境有多大改善,而且廠房工作的壓力會讓他感到痛苦。他說:「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吃苦會讓你不快樂。」

中國絕非唯一一個年輕人感到憂慮的國家。將近一半的18至34歲美國人表示他們對未來缺乏信心。中國年輕人「躺平」,美國人則「安靜離職」。或許世界各地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都有幻滅的趨勢。然而在中國,這種情況似乎更為嚴重。

<cite>2023年8月15日,北京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搬運共享單車。(美聯社)</cite>
2023年8月15日,北京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搬運共享單車。(美聯社)

中國各地都是對現實與未來感到幻滅的年輕人。他們成長於中國經濟最黃金的年代,從1978年市場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濟數字每隔10年就會翻一倍,一直持續到2018年。私營企業蓬勃發展,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向西方學習,越來越多中國人出國旅遊和留學,充滿活力、追求、甚至享樂的消費和數位文化崛起。

欣欣向榮的景氣,帶來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城市的孩子努力學習,進入一所好大學,畢業後至少有一份白領工作。來自小鎮或農村的學生也期待能踏入中產階級。即使教育程度較低的年輕人選擇較少,他們也期待能前往大城市,在工廠或建築工地打工,領取足以養家活口的工資。

然而現在,畢業生的前景變得黯淡無光,就業與經濟困境使他們深感痛苦,高等教育也不再是穩固職業的可靠途徑。根據《經濟學人》的統計,2021年超過70%的失業青年是畢業生。除了好工作難尋,房價還高得驚人。工作、買房以及養家糊口的樸素夢想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經濟學人》訪問了數十名年輕人,發現他們的感受幾乎一致,正如一位27歲的惠州青年所說:「我們沒有希望。」他和同齡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導致「躺平」和「擺爛」等流行語的出現。通過對社交媒體文本的情緒分析,《經濟學人》發現,中國年輕人的情緒正變得越來越消沉。

北京官員應該對這情況感到擔憂。年齡16至35歲之間的中國人多達3.6億,也就是約人口四分之一,他們的憂鬱情緒對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和中共的雄心壯志將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政府卻並未針對年輕人的困境提供慰藉,反而是指責他們。去年,習近平敦促年輕人要拋棄「傲慢和嬌慣」的態度。國家媒體的社論則鼓勵他們「勇敢奮鬥」,將自己的青春獻給黨所定義的國家復興事業。對年輕人的壓迫感越來越嚴重,儘管「吃苦」已是中國社會老生常談,但這樣的呼籲確實會觸動那些已感厭倦的年輕人的敏感情緒。

<cite>2023年8月15日,北京一名送貨騎士在休息時滑手機。(美聯社)</cite>
2023年8月15日,北京一名送貨騎士在休息時滑手機。(美聯社)

磨練與奮鬥

中國年輕人並不是不努力。從小,他們就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必須成績表現足夠出色,才能在高考(今年有近1300萬年輕人參加)中脫穎而出。然而,年輕人越來越感到無力,無論怎麼努力學習或工作,都不會因此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們稱這種付出不等於回報的狀態為「內卷」。

從數據上觀察,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但合適工作機會並沒有以同樣的速度成長。雪上加霜的是,大量在疫情期間決定繼續深造的年輕人,現在也加入就業市場,導致畢業生更加過剩。

問題之一是畢業生從學校獲得的技能與雇主要求的技能不匹配。一項對招聘平台的研究顯示,在一線城市,39%求職者至少比應聘職位學歷要求,多接受了兩年以上的教育。在其他城市,這個比例更接近七成。社交媒體上流傳高學歷年輕人從事低技能工作的故事,例如河南中煙公司稱其工廠1/3新進員工皆擁有碩士學位。

科技業曾是中國年輕人的夢想職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驕傲地倡導「996」文化,但近年來,科技業員工也開始抱怨,而馬雲的回應卻是「996是一種福報」。

如今,許多年輕人尋求的是薪酬較低但穩定的公部門「鐵飯碗」。去年,約有260萬人參加了公務員考試,這個數字在10年前僅為140萬。如今,每70名考生中只有1人能夠被錄取。因此,很多人想辦法報考偏遠的行政區,以增加錄取機會。23歲的吳曉梅來自貴州,她抱怨說,附近省份的人湧入她的家鄉,使得當地人更難以獲得公部門的職位。最終,她決定在另一個省份小城鎮的學校任教,因為那裡的競爭較少。

出身鄉村的年輕人面臨最多的向上流動障礙,這是因為城市學區的招生制度偏向於當地居民,使得他們幾乎無法進入大城市的優秀大學就讀。因此,大多數人在畢業後只能從事低技能的服務性工作,例如外送員。即使前往大城市尋找工作,也會因為戶籍制度而過著不穩定的生活,無法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

根據平均房價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比率,從1998年至2021年間,中國城市的住房負擔能力下降了四倍。2021年,北京的「房價所得比」達到了25,比倫敦的兩倍還多。近40年來的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結構極度失衡,年輕人除了難以負擔住房費用,還必須擔負日益重大的照顧父母和祖父母的責任。

<cite>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cite>
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乏味的帝國」

生活壓力日益增大,娛樂生活也變得乏味。胡錦濤和江澤民時代相對開放的文化氛圍在習近平領導下已逐漸消失。正如著名漢學家白傑明(Geremie Barmé)所言,習近平正在將中國變成一個「乏味的帝國」,審查制度變得更加嚴格,網絡上的交流變得單調,民族主義言論佔據主導地位。在電視節目中,「娘娘腔」和女性的性感元素被禁止,電子遊戲被認為過於有趣,當局已下令減少暴力元素,並限制兒童的遊戲時間。

在娛樂場所,樂隊、戲劇甚至脫口秀表演都因當局壓力受到審查。5月,北京相聲演員李昊石在一個關於他的狗追趕松鼠的段子中,使用一句軍隊口號——「作風優良!能打勝仗!」這被認為侮辱了中國解放軍,李昊石為此鄭重道歉,他的微博帳號遭到禁言。

習近平還加強對教育的控制。2020年,外國教科書被禁,全國各地的學校承諾刪除當局所謂可能「損害社會穩定」或宣揚「異端」價值的書籍。2021年以來,中小學開始要求學生研讀「習思想」,大學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堡壘」,自由派學者遭到解聘。當局甚至開始樹立「正確」史觀,違者一概斥為「歷史虛無主義」。2021年設立官方熱線,供市民舉報「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

社會的保守轉變讓年輕女性處境更加困難。女性主義活動家受到嚴密關注,「#MeToo」運動遭到嚴格封鎖。性別歧視現象仍然普遍,一項調查顯示,61%的女性畢業生在求職時被問及婚姻和生育狀況,而男性只有32%受到同樣問題。國家領導層也傳達不利女性的訊息,多年來,中央政治局首次出現缺乏女性成員的情況。

<cite>中國獨立調查記者黃雪琴是推動中國#MeToo運動的領袖之一,目前她遭到關押。(AP)</cite>
中國獨立調查記者黃雪琴是推動中國#MeToo運動的領袖之一,目前她遭到關押。(AP)

「躺平」與「擺爛」

《經濟學人》透過分析百度貼吧2019至2023年中的15萬條帖子,發現近年來中國年輕人的情緒越來越悲觀,當局去年12月宣布完全解封後,集體情緒才有所改善。這份研究的侷限是,不同性格的用戶傾向不同社群網站,而百度貼吧往往吸引年齡較大的人,而且情緒分析較難檢測到諷刺語氣。

儘管如此,這些結果仍有值得注意的部分。像是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80年代出生的人較不憂鬱,他們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年代中長大,但體驗了改革和開放的好處,並利用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機會。相比之下,90年代出生的人最為悲觀,他們在全球化、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長大,但在經濟停滯和轉向「內循環」經濟模式之際進入職場。曾對政治自由抱有希望的人們,也在習近平政府治下,變得對政治不抱期望。

幻滅的年輕人談論「躺平」或退出競爭,而「擺爛」的概念更加虛無主義,描述一種放任自己的態度。《經濟學人》分析指出,90年代出生的人最常使用「擺爛」一詞。例如,今年30歲的秦,曾在一家工廠工作,薪水不夠讓他過上太好的生活,他在惠州一家網咖外,拿著一瓶啤酒說,自己現在做建築業兼職工作,「工作幾天,玩幾天。」

「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約會?」秦質疑道,並考慮了這些事情的成本。高房價尤其使年輕男性擔憂,因為擁有房產通常被視為結婚的前提。高額聘金可能會使未來的新郎及其家庭破產。這些經濟負擔加上社會觀念的變化,導致結婚率銳減。去年,中國只有680萬對夫妻結婚,只剩10年前的一半。

<cite>一名女子在上海的樓頂。(Unsplash)</cite>
一名女子在上海的樓頂。(Unsplash)

許多年輕夫婦甚至不進行性行為。在202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1995年至2003年間出生的有伴男女,分別14.6%和10.1%稱過去一年沒有進行過性行為。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學者在評估這些數據時寫道:「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性是否失去吸引力,或為什麼失去吸引力,需要進一步研究。」

中國的生育率在2021年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只有1.2。除了房價外,分析師指出高昂的育兒成本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北京人口研究智庫在2019年估計,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的平均成本是48.5萬元人民幣(約212.5萬新台幣),這幾乎相當於中國人均GDP的七倍。

解決少子化的政策措施並不成功。2016年,政府將一胎政策改為每對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到了2021年,政策又進一步轉向允許生育三個孩子。雖然當局提供了現金補助、減稅和延長產假等激勵措施,但實際的改變並不大。去年,有一名年輕人被警方告知,違反防疫規定將影響他家族三代人,他回應說:「我們是最後一代,謝謝。」這段對話迅速傳播,他的蔑視語氣成了一個流行詞彙。

部分有能力的年輕人正在尋求離開中國的方式。去年,網友開始使用「潤(run)」這個詞來暗指移民。有關富裕中國人前往新加坡等地的報導屢見不鮮。同時,透過拉丁美洲前往美國的中國移民數量也大幅增加。

<cite>上海陸家嘴金融區。(AP)</cite>
上海陸家嘴金融區。(AP)

把苦吞下去?

中國的領導人雖然了解這些現象,卻並不特別同情年輕人的處境。習近平引用了上一代人年輕時經歷的苦難作為一種要效仿的典範,而不是逃離的惡夢。習近平成年時正值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他的父親遭受批鬥,而他同父異母的妹妹自殺。那時,他只是一名十幾歲的少年,與數百萬其他城市居民一同「下鄉」學習,然而由於無法適應,他逃回了北京。

但是在被送回農村之後,根據共產黨內的傳說,他學會了「勤奮工作的價值」。據說習近平是第一個跳入糞池並用鏟子挖糞便的人。他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追求在困境中獲得啟發。

為回應導致年輕人絕望的根本原因,習近平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政策制定者一再強調「住房不炒」,監管機構敦促像美團等電商公司改善臨時工人的薪資待遇,減輕對遞送超時的處罰。習近平警告補習業利用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為「社會問題」,當局也打擊了補習機構。

這場被稱為「監管風暴」的行動是習近平「共同繁榮」目標的一部分,旨在縮小不平等,「改善向上流動的途徑」。然而在這過程中,當局以逮捕或強迫退隱的方式對待一些中國商業名人,比如阿里巴巴的馬雲。這些措施大多產生反效果,公開羞辱科技企業家,打擊了受到他們影響啟發的年輕人。同時,對科技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商的監管措施,讓一些可靠雇主更難生存。

<cite>阿里巴巴。(美聯社)</cite>
阿里巴巴。(美聯社)

當局的宣傳努力淡化年輕一代的失業問題。中共黨報《經濟日報》去年7月表示,許多年輕人只是選擇了「慢就業」,這種說法在網路上遭到嘲笑。最近,中國人民大學智庫「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的報告持更悲觀的看法,指出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可能在未來10年內難以解決,可能對國家領導層產生更大的影響,並引發經濟以外的其他社會問題,甚至成為政治問題的導火線。

對現實不滿的年輕人在中國政治中經常扮演重要角色。早在1919年,成千上萬的學生走上街頭,抗議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到盟國的苛刻對待,並要求進行現代化改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年輕人再次成為焦點,毛澤東發動紅衛兵運動,其中許多成員只是十幾歲的少年。而在1989年,學生湧入北京天安門廣場,呼籲更多自由,隨後的血腥鎮壓導致成千上百人死亡。

去年11月,一場新疆火災的致死原因被指向防疫措施後,年輕人在中國各地的街頭和校園聚集起來抗議。他們舉著白紙,象徵中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然而,在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中,這些抗議者所佔的比例很小。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現今的年輕人似乎並未真正懷抱革命熱情。

他們在受到審查的網路環境中長大,無法自由地獲取未經審查的新聞和信息。在黨的宣傳教育下,許多人仍然全心全意地支持中共。即使是時髦的年輕城市居民也認同政府應該為了「穩定」限制一些自由。

<cite>2022年11月27日,在北京街頭舉著白紙和平抗議的群眾。(AP)</cite>
2022年11月27日,在北京街頭舉著白紙和平抗議的群眾。(AP)

演變成政治危機?不,中國將失去動力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領導人面臨的危險不是社會動盪(social eruption),而是社會磨損(Social erosion),即一種不引人注意但持續削弱社會「活力、耐力和希望」的現象,這正是習近平聲稱年輕人能為中國社會主義帶來的元素。

社會磨損可能以多種方式呈現。中國婦女可能會選擇較晚或根本不生育,進一步加劇人口下降。對中國經濟的預測通常假設出生率會稍微反彈,這種假設基於其他低生育率國家的經驗。然而,這些參考國家多數擁有強大的社會福利體系,公民能夠更好地平衡家庭和事業。

中國目前仰賴提升「人力資本」(如教育)來彌補人口減少的影響。然而,「躺平」現象和高失業率的大學畢業生顯示這種做法可能不足夠。此外,政府對公民社會、大眾文化和企業家的控制日益加強,這可能會抑制年輕人的創新和冒險精神,而這些特質是前一代人所擁有的。

中國高學歷的年輕人可能會選擇移民,而其他人則尋求其他安全出路,預計今年對公務員的報考人數將再次增加。根據招聘網站的調查,過去3年,將國有企業視為首選雇主的畢業生比例連續上升。國有企業雖提供穩定和安全性,卻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如果中國要實現習近平所要求的更具創新性的經濟,就不能失去太多最優秀的人才。

<cite>2014年4月,中國北京一處工地附近的「中國夢」標語。(美聯社)</cite>
2014年4月,中國北京一處工地附近的「中國夢」標語。(美聯社)

習近平明白這一點嗎?他關於如何實現國家偉大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對年輕人的寄語也是。2012年剛上任幾個月時,他會見一群年輕企業家、志願者和學生,告訴他們「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他們的抱負將使中國變得偉大。

但現在,習近平表示民族復興「中國夢」要通過集體目標來實現,而不是通過鼓勵個人實現抱負。他告誡年輕人要服從黨的領導,變得堅強,要「像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紀念碑上」。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接受這樣的信息,在被告知要「吃苦」時,他們寧願讓一切爛掉。

當習近平淡化年輕人的抱負,而偏向集體利益,也忽略了數億人的夢想和選擇在推動中國40年經濟成長方面扮演的角色。中共需要為感到不滿的年輕人提供通向和平繁榮的新途徑。如果北京選擇其他方式,比如煽動憤怒的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則將對中國和整個世界造成威脅。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