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新冠之年的失寵贏家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雖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在國際舞台上卻蒙受了很大損失,國外對北京的激烈批評包括疫情初期缺乏透明,以及鼓噪起來的宣傳手段,在外交上,中國可謂一敗涂地。不可否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此編造出的“中國病毒”這一詞匯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京的報復行為並非只針對特朗普,中國不惜利用國內被禁的交流平台比如推特或者臉書在國外捍衛中共路線。位於漢堡的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霍比克(Heike Holbig)在她題為“從危機根源到戰勝危機的英雄”論文裡有這樣一段話:“在海外,論及中國的抗疫政策,那些被看作咄咄逼人、甚至含有種族主義的言論,不論是指責中國效率低下的衛生體系,還是個別政客談到大量死亡時流露出的玩世不恭的態度,比如在瑞典、英國、荷蘭以及法國等都有發生,它們都被一一記錄下來。”

有限的命運共同體

這一所謂的“戰狼外交”到了今年5月底時已基本叫停,中國領導層在防御與進攻兩者間轉換靈活,比如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G20峰會上表現出合作的意志,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把與疫情進行的鬥爭總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下。這個概念並不新,它已在幾年前出現在中共黨章以及中國的憲法文本中。

這一高調概念的實際貫徹,體現在研發疫苗的過程中。法蘭克福匯報介紹,德國制藥公司Merck稱參與了全球50多個疫苗研發項目,“這些全球網絡進行密切合作,美國人、中國人、歐洲人、日本人等均在其中。”

中歐之間的嚴重分歧

在抗疫以外的其他領域,中國同西方的關系依舊緊張,而疫情的出現,使這一緊張關系更為惡化。

在中美關系上,兩國的緊張是由不同的制度所決定的(兩國被稱為全球性的對手);引申到中歐關系上,情況則更為復雜些。德國作為歐盟輪值理事國主持召開的中歐峰會、雙邊今年6月以來舉行的多次高級別會晤以及中國外長王毅今年8、9兩月間在歐洲的訪問,充分暴露了雙方之間存在的嚴重分歧。

尤其是在香港實施《港區國安》,使北京在各方面得到壓制香港異議人士的權利,歐盟對此提出批評,但北京將此看作是干涉內政並予以拒絕。

在國內,北京對以上分歧進行了美化。霍比克在她的論文中寫道,“除了批評外,中方還對價值觀以及不同體制之間存在的分歧只字不提”,“中國外交部高調宣稱,歐盟和中國互為伙伴,而不是對手,兩者間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他們還告訴中國讀者,歐盟堅持多邊主義,願意同中國一道展開多邊合作,尤其在健康、氣候變化、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支援非洲等領域。”

霍比克的結論是,通過一系列“故意的曲解”,對於北京而言,歐盟以及其他國家(不包括美國)扮演了一種臨時、但非根本性對立的角色,中國有必要為自己的事業嚴格、善意地去爭取它們。

中國的增長數據令人豔羨

在歐洲新冠疫情日益嚴峻的當下,中國已走出經濟停擺的陰影,總體恢復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今年第3季度的GDP同比增長4.9%。德國聯盟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澤伊納(Jörg Zeuner)對法蘭克福匯報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受到很大傷害、走出疫情的大型經濟體。”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如果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到0.6%,其中的大部分應歸功中國。

中歐投資協議有無前景?

經濟依賴是相互的,中國也依賴對外貿易以及外國投資。中國希望多元化,即加強同亞洲、歐洲貿易伙伴的關系,同時降低對美國的依賴程度。

這一背景下,也許中歐投資協議仍有簽署的可能。但協議必須保證中歐公司之間存在著公平的競爭關系。不過,今年年內簽署該協議的願望非常可能落空。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在最近一次音頻報告中指出,在默克爾執政期內完成中歐投資協議的可能很難完全排除,如果協議得到簽署,意味著,“同中國在談判的道路上尋找解決方案,是可行的。然而,目前沒有人敢這麼說。”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Hans Sp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