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陰陽 刮痧有5忌

醫師利丞鑫建議,中暑刮痧時,刮痧板跟皮膚可以成30-45度角,也可以配合一條根藥膏、凡士林、嬰兒油或者精油。<br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醫師利丞鑫建議,中暑刮痧時,刮痧板跟皮膚可以成30-45度角,也可以配合一條根藥膏、凡士林、嬰兒油或者精油。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利丞鑫醫師表示,今年從7月7日的小暑開始,一直會熱到節氣中的「大暑」,這時候要特別小心中暑,每個人中暑狀況不同,他提醒民眾,中、西醫都有治療方式,可有效緩解身體上的不適。

利丞鑫表示,中醫理論的「中暑」可分成「陽暑」和「陰暑」,一般最常見陽暑,是因為在太陽底下或氣溫高地方停留太久,而有身熱汗多的症狀,且汗流得越多,心情就越煩躁,口渴、精神委靡,渾身都不對勁,這時中醫會選用「清暑益氣湯」治療,坊間也有很多人會用「刮痧」緩解不適。

刮痧可透過刺激體表經絡的方式,達到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功效。利丞鑫說,刮痧時可以選擇陶瓷湯匙,或圓潤的木頭、塑膠板,一般來說是刮人體的督脈、膀胱經,也就是脊椎旁約2.5公分的地方,刮痧板跟皮膚間的角度約為30至45度角,可以配合一條根藥膏、凡士林、嬰兒油或精油,刮到皮膚有點粉紅色、紅疹就好,但小心不要刮成紫色,這樣可能會有出血、過度刺激皮膚的問題。

利丞鑫強調,如果是「陰暑」就不適合刮痧。陰暑通常是因為天氣熱,頻繁進出冷氣房,或流了汗後直接進入冷氣房,過度冷熱交替,出現汗流不出來,開始覺得惡心、想吐、頭痛,甚至流鼻水,很可能就是「陰暑」,中醫會選用「外感」,也就是當成「感冒」方式處理,先針灸處理急性期不適症狀,合併使用艾灸的貼敷來治療。

除了陰暑不適合刮痧,如果有發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敏感或有局部外傷,還有一些慢性疾病造成凝血功能異常時候,都不適合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