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作家閱讀月」以台灣為主題 31作家受邀與會展文學魅力

公視國際記者劉郁葶報導,「記者目前就在作家閱讀月的現場,今(2024)年的主題國是台灣有31位台灣作家,來到捷克與斯洛伐克朗讀他們的作品。」

中歐作家閱讀月邀請作家吳明益朗讀《海風酒店》,現場座無虛席、反應熱烈。吳明益擅長描寫自然環境,過去他的長篇小說《複眼人》已售出10幾國版權,各國讀者對這本書有不同回饋。

吳明益表示,「像歐洲的讀者對於全球性的問題是比較關心的,那《複眼人》裡面包括地球暖化,所以我還曾經到柏林參加過一個氣候變遷會議,像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在加拿大的蒙特羅文學節,有讀者跟我討論了關於殺海豹的問題,那這是台灣讀者認為只是小說裡面的一個過場,而不會去注意到。」

除此之外,陳思宏也受邀來作家閱讀月朗讀他的作品《鬼地方》,同時探討各國對於鬼的想像與文化差異。

陳思宏說,「《鬼地方》這本書因為翻譯成12個語言,所以當然它在每個國家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它在越南成為一本暢銷的文學書,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越南的文化跟我們台灣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到現在也跟我們一樣有鬼月。但是其實當初我們在尋找德文的出版商的時候非常辛苦,因為德國人是不信鬼的,他們的文化裡面並沒有鬼這件事情,不管你是有沒有宗教信仰,或哪一種宗教信仰,他們就是不信鬼。」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台灣文學譯成各國語言,台灣書籍若想進入國外市場,通常需先由國內出版社向國外出版社提案,雙方同意後簽約,接著找譯者翻譯;最後,外譯本的封面、版權頁經作者確認後才出版,從簽約到出版約耗時18到24個月。

出版社版權專員蔣青致認為,「有英譯稿的話,他們國外出版社會比較有意願去做,要不要引進這本書的評估,我們在一開始會先去調查,這一間想要來翻譯我們書的出版社的一些背景資料,假如說它是一個很大型的出版社、出過一些有名的書,相較之下就會是比較容易值得信任,讓他們去出版我們的作品。」

透過外譯出版,台灣文學逐漸在國際文壇嶄露頭角,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學的獨特魅力。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中東歐「作家閱讀月」以台灣為主題 31作家受邀與會展文學魅力
大馬檳城喬治市藝術節 台灣京劇、偶戲表演共襄盛舉
近20萬港人移居英國 以美食講述香港移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