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開通後 東勢人入梨山發展高山農業

【鍾雄秀 范修語 綜合】

中橫60年系列報導,今天來看中橫山區的多元族群,在中橫貫通之前,梨山是中央山脈當中,文面部落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隨著路通,各大族群湧入大梨山地區,其中從中橫西段進入的東勢人成為高山經濟發展的主力之一,也間接影響東勢的果樹嫁接文化。

梨山,中央山脈中心的一顆鑽石,文面部落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海拔約2000公尺,在中橫開通後,一躍成為台灣中部開發最早,也最負盛名的高山風景區。

梨山文物陳列館解說員 楊文龍(泰雅族):「這個中橫開通以後,各大族群就慢慢上來了,因為當時中橫還沒有開發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都是沿著這個路,我們所打獵的這一條路一直往下走,當時據我們這一個耆老所說,他述說他們以前,我們這邊沒有梨子,我們就是打香菇或者是一些山產,揹這一些山產走路走路走到這一個谷關。

記者 鍾雄秀:「梨山是中橫公路東西往來最重要交會之處,以前開發和建設大梨山的時候,除了在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接著來了外省榮民,再來是從東勢上來的客家人和嘉義、南投,甚至是宜蘭上來的福佬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梨山。」

現在的梨山,是多族群混居而成的聚落,以梨山為中心點,由佳陽、梨山、松茂,和環山等四大部落所構成,兩個行政里、梨山里和平等里占據整個和平區的東半部,合稱為「大梨山地區」,依據台中市民政局的人口統計,戶籍人口有3200多人,原住民只占1460人,不到半數。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瑞宗:「就是因為公路開通,所以除了原住民之外,那這時候有一些築路的榮民,他們也就進來了,那有一些可能就在梨山街上,就是他們覺得他們在這邊可以生活,可以做生意,可以開個麵攤,他們就在這邊生活,所以也可以種水果,所以也就種果園,那客家人也進來了。」

梨山果農 羅翠如:「可能有一個在這做,親戚就因為梨山比較賺得到錢,親戚就帶著朋友上來,就是有一個小、小團體小團體這樣啦!」

果農羅翠如是東勢人,早年從台中商專會計科畢業,20歲那年跟著夫婿上梨山,前兩年移居大雪山種甜柿。

梨山果農 羅翠如:「像我熟識的朋友,有台北過來做的,也有高雄上來做的,很多還有很多朋友,就是從彰化那邊,像我們佳陽那邊,很多他們彰化人,姓汪。」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這麼多的族群會全部聚集在梨山,當然是跟那個高冷蔬果,經濟的栽培種植有最大的關係,因為我們的高冷經濟大家知道,梨山蜜蘋果、水蜜桃啦!梨子這一些高冷蔬果經濟,它們都是需要那個一些大量的人力。」

從東勢上梨山的客家人多半落居佳陽部落,而沿著宜蘭支線進梨山的河洛人,主要分布在松茂和環山部落,從霧社支線進梨山的南投人,集中在梨山和佳陽一帶,像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陳琪翔,其父親是從南投上來,作為第二代,早已將梨山當成家鄉。

梨山青農聯誼會 會長 陳琪翔:「以前第一代上來的時候就是來這邊打拚,它很像小型的一個台灣,你來的時候想說,就是錢賺完,我就回去了,到目前第二代來講的話,他慢慢會有一個意識是說,這裡是我的故鄉。」

梨山是台灣溫帶水果重鎮,維持山區高冷蔬果經濟,要有足夠人力,當中橫開拓第一代逐漸凋零,認同並且永續梨山,成為第二代努力耕耘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