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古人食冰雅事
文/翟凌楓 圖/王佳彬
據唐代醫學著作《本草拾遺》記載:冰「主去熱煩」。在這炎炎夏日裡,能夠坐在空調屋裡來上一口冰飲,當真令人心曠神怡、暑氣全消。那麼,在科技不夠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他們可以吃上冰飲嗎?
早在周朝時,周王室就有采冰、蓄冰的傳統,甚至任命了專門管理「冰政」的官員——「淩人」。據《周禮》記載:「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這裡的「淩」,指的就是窖藏冰塊的地下室。《禮記》中也曾記載:「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周朝之後的歷代王朝,也都專門設置了掌管「冰政」的官吏。
在儲存了較為充足的冰源後,冰塊逐漸變成了達官貴族的夏季奢侈品。每至三伏天,周王朝便會舉行頒冰儀式,由周王將珍貴的冰塊賞賜給貴族和近臣,以示恩寵。至春秋末期,貴族大臣們開始喜飲冰鎮米酒。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在《楚辭·招魂》中寫下「挫橫凍飲,酹清涼些」的詩句,來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口感清涼甘醇,令人陶醉。
到了隋唐之時,冰塊仍然是豪門貴族的專屬品。但與之前不同的是,冰塊在唐代已逐漸走向商品化,市場上開始有冰售賣。《唐摭言》曾載:「蒯人為商,賣冰於市」,只因私人藏冰艱難,冰塊價格奇高,據《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當真令人瞠目。隨著冰塊的普及,唐人逐漸研製出了一款獨具特色的著名美食——「酥山」。它的做法是先將「酥」(指乳製品)加熱到質地柔軟、近乎融化的狀態,然後澆灌在盤子一類的器皿上,盤旋成類似山巒的造型,最後放到冰窖裡冷凍後即可享用。在唐章懷太子墓中的「女圖上,就出現了「酥山」這一美食:一位侍女手捧金盤款款而行,金盤之上就是形如山丘的「酥山」,上面還插了一些花草作為裝飾,著實別致。
宋代,冰飲業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普及度亦更甚從前。當時,市井上出現了一大批售賣冰飲的店鋪,名為「飲子」。在我們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一家名為「香飲子」的店鋪。據《東京夢華錄》所載:「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清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足見宋人已基本實現了「冰飲自由」,當時的冰飲種類之多、口味之全,當真令人豔羨。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曾在《詠冰酪》一詩中寫道:「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邊消」,這裡讚美的就是一種宋代著名冰飲——「冰酪」。
明清之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夏季食冰的習慣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直至今日,西安城西南隅的甜水井附近還有一個「冰窖巷」,曾是明代秦藩王宮和清代滿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據統計,清代的北京城中共有冰窖18座,其中儲存了大量的冰塊,供貴族和平民使用。這些都是明清時期冰塊普及的有力見證。縱觀明清兩代,最負盛名的冰飲當屬老北京的冰鎮酸梅湯——將上好的烏梅幹泡發後,加入山楂、陳皮、桂花、甘草、冰糖等原料一起文火熬製成湯,冰鎮之後,就成了清涼解暑、老少鹹宜的酸梅湯。清代郝懿行在《都門竹枝詞》中寫道:「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所描述的正是當時老北京街頭售賣酸梅湯的熱鬧場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歷代皇帝喜食冰飲是出了名的。乾隆皇帝就曾親自寫詩表白一種名叫「冰碗」的冰食:「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解衣廣廈正盤礡,冷彩直射雙眸寒。雪羅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壺仙。冰壺仙人浮邱子,朝別瑤宮午至此。古人點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將作水。」據記載,清廷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紅棗、桂圓、葡萄乾、山藥等各類果品搭配製作而成。其中,吃果藕可以養胃順氣,吃紅棗、桂圓可以健脾安神。因此,「冰碗」既能清涼消暑,又能滋補養生,真乃是藥食同源的佳品。
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遍觀古人食冰雅事,何嘗不是一件清涼解暑、暢快淋漓的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