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人一出世就先哭──黑眼睛跨劇團《走跳人生》舞作演出觀後

【文學跨域舞蹈改編】《走跳人生》彩排
【文學跨域舞蹈改編】《走跳人生》彩排

文/林宇軒 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歐家成攝影

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的經費補助下,黑眼睛跨劇團策劃的「身體,文學ê所在」以劇場為媒介,朝生態文學、魔幻寫實以及母語詩作的跨域實驗。以台語詩為底本改編為舞蹈的「走跳人生」作為最後的活動,4月20至21日由導演蔡晴丞轉譯台語作家陳明仁的詩作,經營有臉書粉絲專頁「台語文手摺簿仔」的黃郁盛則擔任台語指導,和呂佳芠、陳守玉、蔡柔柔一同在台灣文學基地進行共四次的展演。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在大約四十分鐘的演出當中,作為主要意象的織帶連接了不同景之間的情節,成為了一種「看得見的語言」。如此的視覺呈現配合台、華語的聽覺感官,從「老師說」到「阿母講」再到教練、班長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都成為發聲者,當中極盡諷刺握有權力的上位者。

在舞作的前半部,純以身體展演的無聲拉扯令人印象深刻,此時的織帶就如同「記憶的束縛」,想要掙脫的同時卻又不時自主地主動套回去,在這層隱喻上復疊加了對「台灣文化」的辯證。不過,織帶在舞作當中的功能並不僅止於此,往後更在各個角色的發聲之間快速轉換,成為數據的折線圖、候選人的揹帶,最後甚至成為一種需要收拾的垃圾。在這些切換迅速的情節之間,有一景模擬了家庭的日常生活:當扮演父母角色的兩位演員開始因瑣事而爭吵,身處於兩人之間的小孩在種種話語當中被反覆拉扯,試圖緩和情勢的努力卻被父母同時大吼「莫吵啦」而結束。這樣的「拉扯」不只停留在修辭層面,更透過了織帶讓語言得以具象地表現,甚至與台文基地現場的空間有所互動(比如將織帶圍繞木質梁柱將其擬人化),使得整體的演出更加生動。

整個演出以台語為主、華語為輔,呈現出雙語交織下的社會網絡。擔任台語指導、出生於彰化員林的黃郁盛分享時表示「本底希望是全台語的戲劇」,但最後有一些折衷:戲劇變為台華雙語的演出方式,肢體工作坊中則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在互動、探索肢體的無限可能。導演蔡晴丞說,自己一開始會覺得台語是家庭、是在地的,但主流的社會都是以華語為主,更不用說教育體制都是以華語為語言。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發現「讀台文」對自己而言是有困難的,但某次聽到陳明仁老師朗讀的台語詩之後受到鼓勵,於是將〈哭kap 笑〉這首詩發想、改編為舞作最後的歌:

人一出世就先哭
毋是愛哭
是咧哭出世做人

出世若講是生命的開始
著愛哭到佇時
生命才揣著意義

陳明仁出身農村,曾寫下詩句「台灣人,流浪就是你的名」,和其他台灣人一樣「生性愛流浪」。這樣的改編,除了呈現出陳明仁深厚的生命情感,同時也搭配舞作而成為了新型態的文學轉譯。過往對現代詩的轉譯以趨勢教育基金會、台北詩歌節等深耕已久的「詩劇」為主,這次國家單位和民間劇團合作推出的舞作嘗試,可以說再次拓展了各種跨域創作的可能,期待未來有更豐富多元的發展。

 

(本專欄作家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