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南海爭端距全面衝突有多近?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與菲律賓的船隻在6月17日於南海爆發海上嚴重對峙,造成菲方人員嚴重受傷,區域緊張局勢再升級。分析人士認為,此類涉及嚴重傷害的事故「令人擔憂」,因為很可能升級到「雙方都感到難以退讓的地步」。

根據菲律賓武裝部隊(AFP)發佈的影片顯示,中國海警傳包圍2艘菲律賓海軍船隻,中方人員並揮舞著砍刀和斧頭、破壞菲方船隻及強制登船。馬尼拉並表示至少有8名菲律賓人員受傷,其中包含一名海軍士兵的拇指遭切斷。

雙方互相指責是挑起爭端的一方。菲方稱中方人員形同「海盜」、暴力「攻擊」菲方人員;中方則反指控菲律賓船隻以「不專業方式,故意危險接近中方正常航行船隻」,導致雙方船隻相撞,中國海警只是採取登臨檢查、強制驅離等「必要措施」,以「專業且克制」的方式捍衛國家主權。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DW,從這起爭端的結果來看,未來「不難想像出現造成人員意外死亡的情況」,事故升級成衝突的風險很高。

中國挑釁美國印太盟友的「冒進策略」

中菲在南海的爭端已持續多年,中國聲稱幾乎擁有整個海域的主權。2016年,海牙國際仲裁法庭裁定菲律賓勝訴,認為中國對南海自然資源不享有基於其主張的「九段線」歷史性權利,並要求中國政府遵守國際法。

但北京拒絕接受這一裁決,並持續強化其在區域的海警力量,與菲律賓在過去一年內發生多次海上衝突,包含菲方船隻受損、水手遭水炮擊傷等。

作為回應,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加強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兩國在印太地區是長期盟友,雙方早在1951年就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MDT),承諾如果任一方受到第三方攻擊將予以協防。

駐馬尼拉的地緣政治分析師吉爾(Don McLain Gill)告訴DW:「中國近年不斷推進挑戰美菲同盟的界線,以向全球展示,儘管馬尼拉和華盛頓發表了政治聲明,該同盟仍然無法採取實質行動。」

在最近馬尼拉與北京的衝突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與菲律賓外長通話,再次強調華盛頓對其盟友的「鐵桿承諾」。

美媒《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24日也報導,美副國務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在一場智庫舉辦的中國戰略倡議研討會上,表示美方已向中方提出正式的外交抗議,並表示已與菲律賓進行「密切磋商」、採取措施加強安全合作,但他拒絕透露具體合作細節。

然而,批評人士表示,美國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阻止中國在該地區的魯莽行為。吉爾告訴DW:「鑑於時間的敏感性,菲美同盟有必要決定如何有效應對這一事件。如果不加以制止,北京很可能會進一步逼迫菲律賓。」

葛來儀則分析,北京是故意加強對菲律賓施壓,試圖「恐嚇和威脅馬尼拉,迫使其回到與中國的談判桌上」,並打算藉機證明「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友」。

但她強調中國這一策略相當「冒險」,因為菲律賓領導人在近期下調了動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的門檻。

這個月初,在新加坡的一場「香格裡拉」國防論壇上,有一位代表向菲國總統小馬科斯提問表示,假設中國使用水炮殺死了一名菲律賓士兵,菲方該如何回應,是否會啟用美菲條約。

當時小馬科斯答道,如果中方出於蓄意的行為殺害了——不僅是軍人——甚至是菲律賓公民,這將「非常接近戰爭行為」,而菲律賓將「做出相應回應」。不過,針對最新這起衝突,菲律賓官方已對外表態並未考慮啟用與美國的共同協防條約。

雙邊衝突有可能「降溫」嗎?

週一(24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表示,該國將繼續在該地區進行補給任務,並強調不能將事件歸類為誤解或事故來「淡化事件」。

特奧多羅說:「這是一次具有侵略性和非法使用武力的行為」,同時重申總統小馬科斯前一日所表態的立場,即馬尼拉「無意挑起戰爭」。

中國外交部則透過例行記者會再次敦促菲方「應停止侵權挑釁,盡快回到透過談判協商妥處涉海分歧的正軌」。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告訴DW,目前任何使衝突降溫的可能性比較多是「掌握在北京手中」,因為「中國是最有能力的爭端方,也是最願意動用武力的一方。」

他也指出,儘管中國海警此次採取強硬行動,但並沒有擊沉菲律賓船隻或扣押其船員,這表明中國人員仍意識到需要「防止情勢升級至失控的程度」。

菲律賓外長馬納洛(Enrique Manalo)25日表示,目前菲方正致力與中國制定「信任建立措施」來管理南海的緊張局勢,但強調對於事故的發生「並不盲目」,「無論菲律賓同意採取何種措施,都不會以犧牲其在南海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為代價。」

然而吉爾認為菲律賓需要從該事件中「吸取教訓」,並採取「更有效的物理威懾策略」,例如為菲律賓船員配備非致命武器、提供應變與中國海上衝突的訓練,以及使用更高速、大型的船艦。

「這是提高北京行動成本的方法之一,」吉爾說,因為只有在中國海警意識到進一步施壓並無法獲得更多好處之後,才有可能緩和其行動。

反擊菲方向聯合國提交申請?

6月15日,即最新海上衝突發生的2天前,菲律賓向聯合國機構提交了一項申請,要求擴展其在南海的海底大陸架權利。北京隨後譴責馬尼拉的主張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並在敦請該機構不予審查這一請求。

莊嘉穎告訴DW,馬尼拉訴諸聯合國這一動作,是讓北京感到需要採取更強硬行動的部份原因。

而此次發生主權爭議的地點是在備受爭議的第二托馬斯礁(The Second Thomas Shoal),距菲律賓巴拉望島約200公裡(125英裡)。中菲兩國都聲稱擁有該島礁的主權,馬尼拉稱之為阿雲津礁(Ayungin),北京則稱作仁愛礁。其他政府如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台灣也同樣主張對該島礁的主權。

在第二托馬斯礁上,有一艘菲律賓海軍艦艇——塞拉馬德雷號(BRP Sierra Madre)於1999年後便一直擱淺至今,被用作菲律賓伸張主權的一處軍事基地。

衝突發生當下,菲律賓海軍正在進行例行的「補給任務」,向擱淺艦艇上的部隊運送食物和其他物資。北京則批評菲方實際上是在向「非法『坐灘』軍艦」運送建築材料、武器彈藥,「企圖大規模維修加固,以實現仁愛礁的永久佔領」。

中國外交部多次聲稱,菲律賓此舉違背了1999年曾中國做出的承諾,即拖走該擱淺艦艇。馬尼拉則否認曾做出過此類承諾。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李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