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民俗技藝團震撼張力 重譯臺灣最大水難祭儀

記者黃朝琴/綜合報導

九天民俗技藝團《牽水(車藏)》陣頭劇場,11月1日至3日高雄衛武營首演,百年文化祭典「口湖牽水(車藏)」搬上舞台,傳統科儀、陣頭藝術與劇場結合,以震撼張力與細膩雕琢,重譯臺灣最大水難祭儀,還有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帶觀眾穿越179年,去感受臺灣歷史文化的深邃,看見後代對枉死孤魂的祝願和救災英雄的感念,對於天然災害的惋嘆,透露自然的崇敬與敬天愛物的信念。

雲林縣口湖鄉的「牽水(車藏)」(音「狀」)是臺灣規模最大水難祭儀,也是唯一因歷史事件而流傳的民俗祭典,1百多年來從集體祭拜儀式,變成整村鄉民投入的慎終追遠民俗,除展現傳統道教科儀,還以特有的水(車藏)表現民間糊紙、彩繪工藝藝術,其悲憫祈福求安、慎終追遠的意涵,極具歷史意涵。

九天民俗技藝團表示,「牽水(車藏)」承載文化傳統與深厚情感,也因為極端天氣頻繁與颱風災情,更確立其現代意義,告誡我們面對自然生態應保持敬畏心,提高防災意識和準備,才能減少災害影響。

《牽水(車藏)》陣頭劇場由九天團長許振榮、導演李小平、藝術總監許懷文領銜製作,將傳統陣頭儀式感帶入劇場,重新定義陣頭的認知,採用三面舞台設計,拉近觀眾與故事距離,表現方式時而細膩時而富有張力,希望演出效果力透紙背,直抵人心,讓觀眾深入體會劇中情感的每一分張力。

導演李小平表示,《牽水(車藏)》劇情架構包括「升」、「問」、「呼」、「轉」4個篇章,每一部分都融入歷史、情感和生命敬意。道士的回憶、先靈的召喚和水燈的漂浮,交織出先人與後代之間的對話,呈現金湖港的繁華與消逝,對先祖的思念與敬仰。

演出由道士開場,帶領觀眾感受儀式的張力與莊嚴。肅穆的弔唱、祭儀唱頌迴環往復,喚起大水無情萬物為芻狗的哀嘆。澎湃的鼓聲形塑劇中救災人物「陳英雄」的身體疊映出9頭18手萬善爺的身影,投射的是無助之民對於具超人色彩的傳奇英雄的普世寄託。

演出過程中,九天民俗技藝團突破傳統儀式的框架,運用多媒體、擊樂及戲劇表演等,將過去的現實衝擊與百年文化科儀相互交融。觀眾將看到昔日金湖港的繁榮意象,聽見劇中人物陳英雄面對災難的絕望呼喊,並感受水燈在海面上飄動時,那份向先靈邀請回家的深情。

最終,整個舞台隨著演員們的牽引,形成巨大的水(車藏),轉動間彷彿象徵著生命的流轉與對命運的擁抱,透過不斷的旋轉,呈現出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道理「確信一切,終將以愛相報」。

《牽水(車藏)》陣頭劇場,以澎湃的鼓聲形塑救災陳英雄,九頭十八手萬善爺的身影。(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

《牽水(車藏)》陣頭劇場,邀請先靈回家的演出片段。(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

《牽水(車藏)》陣頭劇場,以震撼張力與細膩雕琢,重譯臺灣最大水難祭儀,還有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九天民俗技藝團《牽水(車藏)》陣頭劇場,今(8)日舉行宣告會。(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