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的四大高危險因子告訴妳 吃對食物能夠遠離它

105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乳癌為女性中第四順位,千萬不可輕忽。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王明暘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及肥胖等,尤其是家族史的影響最明顯,家中血親罹患乳癌人數愈多、家中有男性乳癌病例,以及有卵巢癌病史者,是風險比較高的高危險群。但這不代表無乳癌家族史的人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乳癌和家族史有相關性的患者,只占10%左右,因此只要是女性,都應該把乳癌當成一輩子要防範的癌症,更應該定期篩檢。

乳癌為什麼愈來愈多?

乳房的構造
乳房的構造

雖然有些報導指出,愛吃紅肉、輪值三班、空中小姐等生活作息不正常的族群是乳癌好發族群,但其實並沒有密切相關性。

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為何為來愈高?目前醫界比較有共識的是「飲食及生活西化」。根據研究顯示,從低發生率的國家(日本)移民到高發生率的美國,第一代移民的乳癌發生率沒有變化,但到了移民第二、三代時,乳癌發生率就開始升高,以後的世代乳癌發生率已經和當地人相當。

目前一般都認為「台灣乳癌年輕化」,異於歐美以55歲以上為主,為什麼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層和歐美不同?至今原因不明,但根據這個論點,醫界有兩種推論。

一、老年患者人數少:台灣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是在45至55歲,其次是35到45歲的年齡層,這和歐美好發於55歲以上,而且隨著年齡老化罹患人口愈高的趨勢不同,台灣老年乳癌患者人口少,因此讓人有「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化之感」,這是第一個推論。

二、環境荷爾蒙或汙染物:近幾年許多環境汙染及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包括早期的殺蟲劑、農藥、糖精….,以及近一、兩年才曝光的食品添加物如三聚氰胺、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化學物質,都有若干動物致癌性,可能危害健康。

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一般認為是在於婦女乳房受到雌激素刺激及影響的時間愈久,風險愈高;但是台灣婦女乳癌好發年齡層偏年輕,卻似乎跳脫這個說法,所以醫界對台灣乳癌病患年齡層較國外年輕10歲以上的另一個推論:可能是台灣的35到55歲這些世代的婦女,在某些階段接觸了易致乳癌的環境荷爾蒙,以至於使台灣的婦女乳癌提早發生,目前國內已經有醫師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

乳房外側上方 乳癌好發位置

乳癌最常被發現的部位是在雙側乳房的外側上方。
乳癌最常被發現的部位是在雙側乳房的外側上方。

乳房每個部位都可能發現乳癌的病灶,根據統計,乳癌最常被發現的部位是在雙側乳房的外側上方,例如左側乳房最常發現乳癌的是在乳房左上角近腋下的部位,右乳則是在乳房右上側靠右手腋下,約有半數以上的乳癌在這個位置。第二常見的乳癌位置是乳房正中間的乳頭及乳暈部位,約有兩成的乳癌是在這個部位發現。第三常見的位置是兩乳的內上側,第四常見的位置是兩乳外側的下部,兩乳下方內側比較少見。

乳房的構造有腺體、導管、脂肪組織和支撐乳房的結締組織等,乳腺包括乳頭、乳暈、乳腺管及乳葉。乳房腺體由12至20個乳葉組成,每個乳葉又有數百個乳小葉及一個輸乳管。乳癌大多由腺體長出來的,最常見的是「乳管癌」,其次是侵襲性乳小葉癌。

由於國人不重視乳癌篩檢,因此浸潤性的乳管癌占所有乳癌的近8成,浸潤性乳小葉癌則占約10%到15%,但要注意的是,乳小葉癌通常是多發性且較難發現。其他比較少見的乳癌還有肉瘤、葉狀腫瘤、發炎性乳癌、髓狀癌、黏液癌、乳頭柏哲德氏症及管狀癌等。

少吃肉 多蔬食


目前和預防乳癌相關的飲食建議不多,比較有根據的是日本的研究,多吃大豆類的食物乳癌的發生率較低,其他則建議每天至少5蔬果降低整體的罹癌率,多選擇各種顏色的蔬果,有助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觀察顯示,亞洲人因為飲食及生活習慣西化後,才使得乳癌的發生率增加,因此建議飲食少吃肉、多粗食,飲食不要過度精緻。

有醫學研究指出,曾經罹患過乳癌者,多吃青菜水果有助預防對側乳癌的發生。也有研究顯示,紅肉和乳癌發生有相關性,因此患者最好少吃紅肉及加工食品並且多運動。由於乳癌和荷爾蒙有密切關係,建議患者不宜食用含有荷爾蒙的食物。

另外,肥胖會影響乳癌的治療成效,因此若有肥胖現象的患者最好要減肥,保持身材不要變胖。

誰,該接受乳癌基因檢查?

據美國基因檢測協會建議:家族血親中有2例以上早期乳癌,或家族中有男性乳癌、卵巢癌等家族史者,可以進行乳癌基因篩檢,不過據臨床觀察,台灣很少有符合這些條件者。

此外,還要考量「如果檢測為陽性,是否有勇氣進行雙側乳房全切除?是否擔心參加保險會受限制?是否能面對外人的異樣眼光?等」,進行基因檢測後會有許多的問題,所以建議先想好,自己是否能面對檢測為陽性的結果之後,再考慮是否要進行基因篩檢。

延伸閱讀:
乳癌罹患人數首度破萬人 搶救雙峰 正視乳癌威脅 – 乳癌知識篇
乳癌罹患人數首度破萬人 搶救雙峰 正視乳癌威脅 – 乳癌預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