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雜學和冷知識,看懂「國技」大相撲

相撲是一項體育項目,同時也是日本的傳統文化,被稱為「國技」。本篇將介紹一些相撲相關的雜學和冷知識。了解了這些知識,大相撲觀戰會變得趣味倍增。第1回的冷知識,是「優勝制度」「土俵入」「圍裙」。

明治末期與國技館一同誕生的「優勝制度」

2024年3月春季賽事「春場所」,尊富士成為110年以來首位達成「新入幕優勝」的力士,讓相撲賽場掀起一波熱潮。


以速攻拿下新入幕優勝,喜氣洋洋手抱賜盃的尊富士。旁邊是其母親石岡桃子,2024年3月24日,大阪府(時事)

然而,直到明治時代(1868-1912年)末,大相撲並沒有「優勝」的概念。

古代,相撲是分兩隊競技的對抗賽。平安時代(784-1183年)在宮中每年一度舉行的相撲節會上,來自各藩國的力士齊聚一堂,被分派至左右近衛府,分別稱為「左相撲」「右相撲」。

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雖然出現了職業相撲表演「勸進相撲」,但這一傳統依舊保留。還是分東西兩隊,同一陣營的力士不會同室操戈。

1909(明治42)年舊兩國國技館開館後,賽事的舉行不再受天氣影響,又因為西方體育的影響,便出現了「優勝」的概念。

只不過,相撲協會定下的不是個人優勝,而是團體優勝。東西幕內「勝星」多的一方,被判為優勝。當時的相撲粉更多的是「東方粉」「西方粉」這樣的團粉,而不是聲援某一位力士。

從當年夏季賽事「夏場所」起,國技館內也會展出最優秀力士的巨幅海報板(優勝額),但這也只是時事新報社一個企業設置的懸賞獎勵,相撲協會並未參與。相撲比賽時間拖長,會直接判定為平局,對於有爭議的比賽,相撲協會會擱置勝負,這些規則都是江戶時代保留下來的。也沒有判定「不戰而勝」「不戰而敗」的規定,如果A的對戰選手B休戰,則A也需要一起休戰。總之有些規則不太合理。


在東京舉行「本場所」賽事,1月、5月、9月開賽日的前一天,會舉行畫像頒發儀式,為此前兩個賽季的優勝者贈送畫像。圖片是1992年在春季賽事中第3次奪冠的小錦(右),以及在1月的比賽中達成史上最年輕優勝的貴花田(時事)


現在,優勝者畫像由每日新聞社頒發。兩國國技館的屋頂下,正面、對面、東、西4個方位各懸掛8幅,每年3次,每次更換2張(時事)

例如,此次是尊富士首次獲得優勝,又是時隔110年再次有力士獲得兩國的「新入幕優勝」,因此備受矚目,但他成績是9勝1休。而橫綱太刀山的成績是8勝1無勝負1休。雙方各有1休。但都不是本人休戰,而是對手休戰造成的。由於東西雙方都希望多出些能夠獲得優勝,拿下優勝額的力士,所以休戰的力士是否真的狀態不好,受到多方質疑。

相撲協會正式設立個人優勝獎始於1926年1月春場所的賽事。契機是開始向幕內最優秀力士頒發天皇賜盃(最早是攝政賜盃)。借此機會,原則上廢除平局和無勝負的制度,引入「重賽制度」。2年後,不戰而勝、不戰而敗制度也應運而生。

幕內最優秀力士如果存在多人,則最初的規則是「番付」最高位的力士自動成為優勝者。然而,戰後相撲人氣低迷,於是作為打開局面的一個對策,相撲協會在1947年從夏季賽事「夏場所」起,引入「優勝決定戰」決賽制度。「附加賽」中,無數戲劇性場面上演,有效地推高了相撲的人氣。

「幕內土俵入」,兼備登臺亮相和舉行神事功能

幕內力士的「土俵入」既是入場儀式,也是點燃相撲情緒的一場表演。不過,這一儀式始於何時,已不可考。現在能確認的遺存記錄,只能追溯到享保時代(1716-1736年)的錦繪。


歌川國芳作浮世繪《勸進大相撲土俵入之圖》(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收藏)

雖然登臺亮相的色彩很強,但其精髓在於「柏手」和「四股踏」。柏手是拜神時,雙手擊掌,發出響聲。四股踏的做法是高舉一條腿,然後用力踏地,目的是震懾大地的惡靈。

明治初期之前的幕內土俵入,和現在的橫綱土俵入一樣,先拍擊雙掌,然後伸出一隻手保持平衡後,做四股踏的動作。

不過,幕內力士人數增加後,東西兩方都各有10人登臺,這時再伸手做四股踏,就經常會碰到旁邊的力士,引發衝突。為此,做完柏手後,輕輕抬手,把化妝圍裙稍微舉高一些,代替四股踏,就成了現在的儀式。

以前也不唱名力士名號,雖說有「番付」排名順序,但實際上各位力士都是雜亂無章地走上土俵又下來。1965年改為現行的「部屋別總當制」,除了同門的力士不對戰,都要打循環賽對戰。也是從這年的「初場所」起,作為粉絲服務的一環,土俵入儀式做了微調。改為唱名力士名號,力士拉開間隔依次登上土俵亮相,在行司帶領下來回繞土俵一周即可。


「土俵之華」幕內土俵入(時事)

另一方面,幕內土俵入之後進行的橫綱土俵入環節,是1789(寬政元)年谷風和小野川被頒發橫綱證書那次開始的。

兩位橫綱在化妝圍裙上,系純白色注連繩,左右帶著「太刀持」和「露拂」兩個隨從,隻身一人表演土俵入儀式。具體是哪種形式,細節並沒有流傳下來。猜測大概就是比幕內土俵入的儀式設計得稍微花哨些,名曰「Seriagari」的花式起身之類項目是沒有的。

橫綱土俵入的儀式逐漸豐富,更加吸引眼球。從幕末時期開始加入四股踏後,又加入了花式起身「Seriagari」,到現在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起身時,左手置於胸腹前,僅右手向一側平舉的「雲龍型」,以及雙手做展翅狀的「不知火型」。


雙手展翅表演「不知火型」花式起身的照富士(共同)

源於「褌 」的「圍裙」

日本人自古就用「褌」當作內褲。最早裸身相互角力時,就只穿「一條褌 」,所以很自然地,相撲競技進化出了使用圍裙。實際上,把褌 在腹部多圍上幾圈,就是「圍裙」。

現在,十兩以上的關取,在「本場所」競技時穿的圍裙也叫「締入」,是用博多織襦子面料製作的。

「締入」圍裙前方掛著「Sagari」,使用跟締入同一塊面面料,幾百根縱線擰到一起,再用海蘿綁上,作成棒狀。基礎條數是19條,有的關取也會用17條或21條。因為相撲認為偶數不吉利,所以為了討個好彩頭,一定要用奇數。


對戰前,拍打「締入」圍裙,給自己打氣的高安(時事)

另一方面,相撲館練習時使用的圍裙是棉質的,關取為白色,幕下以下為黑色。幕下以下的力士參加本場所比賽時也穿練習用的「稽古圍裙」。


相撲館內,十兩以上為白色,幕下以下為黑色。圖片是與前來客座講學的豪之山(左)對抗的大關琴櫻(時事)

「化妝圍裙」,為「土俵入」儀式錦上添花

另一方面,土俵入時繫在腰上的圍裙狀的「化妝圍裙」是從「締入」分化而來的。

江戶時代(1603-1868年)初期的勸進相撲中,一直把白麻褌當作圍裙使用。後來有了絹布和襦子面料,圍裙一端垂在腿間,用金線和銀線繡出圖案,比拼誰的更華美。

這麼一來,在對戰時就會纏到手臂,出現各種問題,從寶歷年間(1751-1764年)左右起,便開始分開縫製土俵入專用的化妝圍裙和締入。化妝圍裙垂到腿間的部分越來越長,一直垂到腳背,這也就是現在看到的形制了。

以前也有把《原子小金剛》和《金肉人》等漫畫形象繡在化妝圍裙上的力士,高見盛愛用根據其外號「機器戰警」設計的圖案。


(左)高見盛的化妝圍裙是根據其外號機器戰警設計的圖案 (中間)熱海富士為出身地的人氣甜品「熱海布丁」打廣告 (右)在狹窄的土俵上靈活移動的小兵「翔猿」的圖案是模仿孫悟空的造型(時事)

化妝圍裙一般是粉絲贈送的禮物,價格是80萬日圓以上。因為沒有上限,所以多貴的圍裙都能做。

明治時代的大橫綱常陸山,他的化妝圍裙是紫色打底,上鏽月桂樹紋樣,葉片是由珍珠、紅寶石等寶石鑲嵌而成,正中央還鑲嵌了5克拉的鑽石。

昭和時代的名大關若島津,曾獲大阪粉絲贈送價值1.5億日圓的化妝圍裙,一時引發熱議。綠色打底,上繡老鷹展翅高飛。據說,老鷹右爪抓著的是拇指大小(10克拉)的鑽石。設計奢華,絕不遜於常陸山。據說,化妝圍裙本身價值也就500萬日圓左右,剩下的錢都是用來買鑽石了。

長山聡 [作者簡介]

《大相撲雜誌》(Appli Style社發行)總編。1956年東京出生。上智大學經濟學系畢業。1986年開始於《大相撲》(讀賣新聞社發行)和《全壘打》(日本體育出版社發行)從事採訪、撰文以及編輯輔助等工作。1991年成為《大相撲》的專屬記者並採訪相撲界。2010年8月《大相撲》停刊後任讀賣Plus編輯委員,2017年4月起任現職。著有《貴乃花 再次「不惜生命」》(Eastpress社)、《你不知道的土俵後臺》(實業之日本社),其他還有多數相撲相關書籍以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