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開幕之際 中國官媒再挺清零政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後一個嚴守新冠隔離封城政策的國家,什麼時候能夠重回正常,越來越多的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話題。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重要的生產力所在地,也因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生了太多的人間悲劇,太多人的基本生活根基被動搖。臨近中國二十大召開之際,有聲音對中國之後的逐步解封給予希望。

9月底,彭博社發文稱,摩根士丹利金融公司加入了其它各大投資銀行的行列,預測中國將於2023年春季放松管控措施,並重新開放邊境。摩根士丹利為此給出的理由是:重新開放國家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為“清零政策”的戰略已經導致民眾收入增長明顯減弱,青年失業率急劇上升。而這些結果與習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政策目標相悖。

《人民日報》:行百裡者半九十

但是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無法令人樂觀。《人民日報》10月10日發表了題為“增強對當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的文章,在肯定了國慶假期期間“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為廣大群眾“度過一個健康平安的國慶假期提供了有力保障後”,表態稱:“這再次說明,我國當前疫情防控政策符合國情、符合科學,是行之有效的。”

文章隨後寫道:行百裡者半九十,只要沒抵達勝利的終點,就不能輕言成功、歇腳停步。目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多個不同亞分支與此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相比,傳播力和致病力並未減弱,對老年人和基礎病人群仍具較大威脅。作者呼籲:“正因此,我們必須繼續保持對疫情傳播的警惕,增強對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克服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在全世界各國紛紛宣布新冠疫情正式結束,早已返回正常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今天。 中國當局仍然堅持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人民日報》最新發表的這篇文章強調:“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動態清零。”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延中則在美國《外交》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清零政策的危害遠遠大於益處,但中國政府仍有重要的動機堅持使用它。文章中,作者認為中國堅持清零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出自“地方官員討好上級的壓力”。過去數月在中國多個城市看到的官方采取過度嚴厲的措施行為,目的是“避免任何可能使政府尷尬的事件發生”。黃延中評論稱:“北京的頑固態度帶來了越來越大的代價。在上海等大城市,數百萬人被長期封鎖,這不僅破壞了中國的經濟--現在預計將大大低於增長目標--而且還激起了社會的不滿。”

民眾不滿情緒堆積

縱觀中文社交網絡,不僅僅是臉書、推特這樣不受中國政府審查的媒體平台,就連從微信、微博這樣嚴格受到當局輿論管控的媒體平台上也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民眾愈發不滿的情緒。因為北京嚴格防疫管控措施,取消了包括托福和GRE在內的八項與出國留學相關的考試。讓有考試需求的家庭不得不向“黃牛”支付高額費用,安排學生前往澳門、香港甚至新加坡等地區考試。除了動輒數萬的“黃牛費”以外,在香港或新加坡等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考試返回的學生還要忍受嚴格的入境隔離措施。許多人不得不入住基礎條件極差的方艙隔離所。一位學生家長透露,自己的孩子在隔離測試期間抱怨鼻子經常被捅出血,喉嚨采樣被捅到吐。

因此北京的一個家長微信群中,抱怨和憤怒的聲音此起彼伏,一位家長發出了“一萬只草泥馬奔過”的動態表情包,現在的自己“焦慮加崩潰”。並抱怨稱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一個SB讓大家陪葬”。

再看包括海南和貴陽在內的,受嚴格新冠封城隔離措施影響巨大的地區。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政府的嚴苛的封鎖政策表示不理解。貴陽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居民向德國之聲表示,很多人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政府的所作所為基本目的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並不在意民眾為嚴格封鎖措施所要付出的慘重代價。

貴陽9·18重大事故的賠償方案

今年8月至9月期間,西南地區的貴州省貴陽市因為出現少量新冠感染病例,經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冠封鎖。期間,包括“花果園”在內的大型社區出現嚴重的食品藥品和生活必需品斷供的情況。貴陽市整體也遭遇了各種不同程度的物資匱乏和組織混亂。隨後更是爆發了9月18日轉運隔離人員大巴車側翻導致27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據德國之聲了解,貴陽市當地政府已經給出了大巴事故受害人親屬的賠償方案。目前了解到的賠償金額大約在80萬至150萬之間。一家受害人家屬因為堅持不同意政府最初提出的賠償方案,如今獲得了大約150萬人民幣的賠償承諾,並且當地政府還承諾受害者子女日後可以保送進入當地重點中學學習,並給無業的受害人妻子安排有政府財政保障的工作位置。

面對各界對中國嚴苛新冠清零政策的指責,中國官方的說法包括:中國現有的醫療條件不允許徹底放開,否則按照美國大約1%的新冠死亡率來計算,中國將出現至少上千萬的死亡病例,其中尤其受到威脅的是老人和基礎病患者。《人民日報》日前的文章表示:“疫情尚未遠去,大考仍在繼續。實踐深刻啟示我們,‘躺平’沒有出路,堅持就是勝利。”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