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健康醫院與環境新思維論壇

由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高醫大公共衛生學系、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共同舉辦「二○二○健康醫院與環境新思維論壇」,邀請該領域臨床醫師和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和趨勢,期盼能共同打造健康的醫療環境。(見圖)

台灣PM2.5近六成來自於交通、工業排放,境外霾害約三成,剩下一成約自然界產生,國家衛生研究院黃嘯谷特聘研究員表示,每逢秋冬時節正是空氣品質不佳、空汙亮紅燈的高峰期,民眾出門在外防護意識已大幅提升,惟忽略了室內環境也應注意;室內空氣汙染源包含苯、甲醛、氨,不只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症狀,同時可能發生呼吸道刺激症狀。

所謂病態建築症候群主要起因於建築物室內空氣品質污染導致使用者出現各樣不適症狀等問題,常見於裝修後,由於換氣不足及建材逸散原因,使室內人員感到噁心、全身無力、喉嚨痛、咳嗽等臨床主訴症狀,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理事長張智元說,該症狀治療方式著重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方法包括源頭管制,避免不必要的室內裝修、室內禁菸;環境清潔、通風換氣、種植及擺設植物,可實際改善室內環境汙染,還給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

小港醫院洪志興副院長分享室內環境與過敏疾病的關聯,研究一千名台灣氣喘病兒過敏進行皮膚試驗結果顯示,一般家中為最重要的過敏原;洪志興提醒,適當益生菌有助預防過敏,但千萬不能過度依賴保健品改善過敏,應該讓孩子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

了解過敏原,改善環境及生活型態,避免會引發過敏的刺激因子是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藉由不必要的裝修、加強通風及環境清潔,改善日常活動空間內落塵及減少有機揮發物質,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