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AWS為什麼不分拆?

拆與不拆,是個問題。

每當提及亞馬遜,“飛輪效應”是必被拿出來研究的方法論。這也是貝索斯所提出的,詮釋亞馬遜商業模式和運營理念的最底層邏輯。

美國記者Brad Stone在《The Everything Store(一網打盡)》一書中對“飛輪效應”進行了闡述:

以低價吸引更多的顧客,更多的顧客意味著更高的銷量,並吸引更多第三方賣家。這也會使亞馬遜從固定成本(履約中心、服務器等)中賺取更多的利潤,更高的效率又會使價格進一步降低。

從這方面來看,當亞馬遜通過關鍵業務領域(Prime會員、FBA等)的決策提升用戶體驗,推動公司的持續增長,這個飛輪自然而然就轉了起來。

龐大的亞馬遜,不止這一個飛輪。電商業務之外,在兇猛激進的競爭策略下,自2003年開始謀局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已然成為新的輪子。

和電商打法相似,雲業務通過價格下降引導更多客戶使用AWS,在規模優勢下實現成本降低,從而可提供IoT開發者工具等更多增值服務,提升用戶粘性,擴大用戶面,形成閉環。

“飛輪效應”取得的成功,一度吸引了巴菲特的目光,在2017年5月CNBC的專訪中,他談及了對亞馬遜的看法。

“早先,我就對貝索斯印象深刻,但是我從沒有想過他能實現他所做的一切。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同時在做兩個行業(指IT和零售),而且還是兩個沒什麼關系的行業,並且同時取得了成功”。

也就是說,盡管兩個飛輪存在一定的協同性,但AWS更像是亞馬遜一條純粹、獨立的第二曲線。

而現在,在電商業務放緩之後,雲業務卻越發閃耀。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發布的《2021年雲基礎設施和平台服務魔力象限》報告中,亞馬遜AWS毫無懸念地再次霸榜,而這是其連續第11年霸榜。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一些投資人眼中,當兩個協同性較弱的業務越發脫節,作為勢頭正盛的一方,亞馬遜AWS為什麼不分拆出來?

1 曠日持久的分拆論

對於那些期待分拆的投資人來說,最新的消息無疑讓人沮喪。

4月20日,亞馬遜AWS首席執行官Adam Selipsky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我們目前沒有分拆雲計算部門的計劃。我們認為,讓AWS成為亞馬遜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服務我們的客戶。”

相反,談及業務收購,Selipsky表示,該部門對各種規模的交易都持開放態度,更青睞嵌入型(Tuck-in)收購,因為在科技行業,整合大型企業合並的難度更大。

作為上任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的接班人,“二代目”的公開表態算是短期內為分拆事項定了調。

但他的發言,想要完全打消市場對AWS分拆的期待並不容易——這一說法自2014年就開始發酵。

在長達20多年的上市時間裡,亞馬遜股價漲超2000倍,其股價並沒有一路上漲,最近十年內也出現過一些波動。

以2014年為例,由於幾個季度的業績表現不佳,亞馬遜股價年內累計下跌25%。部分原因在於投資者對於該公司微薄利潤率的擔憂。

低利潤的零售業務困擾著投資者,市場研究機構The Edge對此給出報告,認為亞馬遜將在2015年將雲服務AWS拆分出來,作為獨立的子公司存在。

The Edge稱,預計AWS的利潤率高於亞馬遜的其他業務。若分拆,AWS能夠獲得更高的估值,可以達到380億美元。

盡管這個想法有些大膽,但就在不久後,該預測愈發有站得住腳的跡象。

2015年1月30日,亞馬遜首席財務官Tom Szkutak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亞馬遜將會分拆其雲計算業務AWS。因此投資者和公眾很快就可以瞭解這項雲計算業務的創收情況。

此後在4月24日,在公佈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AWS部門的業績數據首次被公開。這不得不讓人與之前的分拆之事聯想起來。

但進展也僅限於此,此後幾年內,關於分拆一事從未有過實質性的動作,直到市場監管機構插手才有所改變。

2019年6月,據外媒CNBC報道,被問及如果美國監管機構要求亞馬遜將AWS業務剝離出來時,時任亞馬遜AWS首席執行官的Andy Jassy表示:“我不清楚政府在想什麼或是計劃做什麼,但是公司會遵守美國法律。”

事實上,亞馬遜AWS的高層對分拆一事也意見不一。

2020年5月,因公開抗議亞馬遜對待倉庫工人的方式,AWS前副總裁Tim Bray宣佈辭職。還在亞馬遜任職的時候,他向Andy Jassy報告工作,對於後者的管理能力也非常認可。

在分拆一事上,Tim Bray認為,最好的操作就是將AWS獨立開來。

與之相反,多年以來Andy Jassy認為將AWS業務從亞馬遜中剝離出去沒有任何明顯益處。顯然,一把手本人前後不一的表態更像是對監管部分的服軟。

後面亞馬遜的動作更是證實了這點。與表態服軟不同,在具體動作上亞馬遜顯得硬氣十足。

2021年6月30日,亞馬遜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交了一份長達25頁的動議,申請讓FTC新任民主黨主席Lina Khan迴避該監管機構對亞馬遜的反壟斷調查。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Lina Khan還是學生時期,就曾因2017年在耶魯法律雜志上發表《亞馬遜的反壟斷悖論》一文備受矚目。

而在Lina Khan發起的反壟斷調查中,其中有一項就是對雲計算是否違反反壟斷規定展開審查,正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2 拆與不拆,是個問題

現如今,在反壟斷的浪潮下,AWS分拆與否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但這不影響單純地討論AWS分拆的利與弊。

根據財報,2021年四季度,AWS收入同比增長40%,營收至177.8億美元,淨利潤達到52.93億美元,超過亞馬遜當季的整體利潤。全年來看,AWS營收6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7%。

回望過去,自2006年3月,亞馬遜發布網絡存儲服務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s(Amazon S3)以來,AWS的營收一直保持著高增長。

市場分析公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曾在2014年統計過,如果把亞馬遜雲服務(AWS)當做是一家獨立的科技公司,那麼它會是在收入達到10億美元後增速歷史第二快的企業級IT公司,僅次於Google。

而在2015年的AWS re:Invent大會上,Andy Jassy表示,如果把AWS獨立出來看,它已經成為了這個超10億美金企業級IT公司俱樂部中,增長最快的一個。

單從這一點來看,AWS完全可以自己作為一家獨立公司存在。且在如今的局勢下,借著反壟斷下坡,對於自身公眾形象同樣有利。

一方面,在反壟斷的壓力下,主動拆分可能是一個明智之舉。

Tim Bray曾在采訪中表示,“如果[spin off AWS]真的要發生,亞馬遜最好按照自己的意願有計劃地這樣做,而不是司法部用槍指著他們的腦袋。”

而且選擇主動剝離AWS,也可以安撫反壟斷監管機構。

另一方面,分拆AWS還可以消解因亞馬遜肆意擴張而形成的利益沖突。

現如今,隨著亞馬遜不斷拓寬業務領域,AWS的用戶群體不斷增長,那麼有的用戶就會成為亞馬遜其他業務的競爭對手,亞馬遜就可能會成為AWS的拖油瓶。

在這種尷尬的局勢下,亞馬遜競對公司必須選擇是再轉投另一家雲廠商,還是把身家性命押注在AWS的承諾上。

事實已然發生,與亞馬遜在零售上開戰的沃爾瑪曾告知其科技供應商,如果他們想繼續與沃爾瑪合作,那麼他們就不能再在亞馬遜旗下的AWS上運行雲服務。

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稱,亞馬遜可能瞄準的行業企業已指示其信息技術部門“盡可能避免使用AWS”。

基於以上,如果是站在AWS的角度,分拆無疑是輕裝上陣的最佳選擇。但換個視角,站在亞馬遜自身的角度,則是另一重感觀。

從財報方面來看,2021年第四季度,亞馬遜當季淨銷售1374億美元,其中13%營收來自AWS,但在淨利潤貢獻方面,AWS達到52.93億美元,超過亞馬遜當季的整體利潤。

也就是說,雖然電商業務的營收高昂,但在利潤層面,AWS產生的利潤卻高於亞馬遜的零售業務,因此AWS實際上推動了亞馬遜的大部分利潤增長。可以說,AWS才是亞馬遜開展新業務的儲備糧。

當然,亞馬遜還有一個隱藏的增長引擎。據eMarketer稱,亞馬遜實際上是繼谷歌和Facebook之後的美國第三大在線廣告平台,但亞馬遜此前從未公佈廣告收入和營業利潤。

2021年第四季度,亞馬遜首次公佈了廣告業務收入,主要來自電商網站和智能音箱等產品。根據財報,廣告收入在2021年四季度達到97.16億美元,同比增長32%,營收佔比7%。

盡管廣告毛利率極高,但與AWS相比,亞馬遜廣告業務的體量較小。因此,能否在剝離AWS後,依賴廣告業務來實現其未來的盈利增長,亞馬遜仍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在此基礎上,間接引發出另一個問題,對於二級市場來說,一個沒有AWS的亞馬遜,吸引力勢必會下降。

3 資雲廠商的終極命題

當雲業務獨當一面,分拆似乎是企業集團主體普遍面臨的難題。

放眼國內雲廠商,為了擺脫低薪體系,中國電信正在符合監管規則的條件下,探索天翼雲分拆上市的可能性;華為雲的數次人事調整,或為獨立運營做鋪墊。

一向強勢的阿裡雲,也被傳出有分拆動作。2021年4月12日,據雲頭條消息,阿裡雲正在考慮獨立運營,並上市的計劃。

2021年末,《華爾街日報》引述多名知情人士說,中國電商巨頭阿裡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正將權力下放給公司各業務部門主管,可能是在為日後分拆上市做准備

而在時隔2個月後,在阿裡巴巴公佈的2022財年三季度財報中,細分到雲業務,在抵消跨分部交易影響前,阿裡雲收入同比增長19%至264.3億元,抵銷後收入為195.39億元,同比增長20%。

本季之前,阿裡雲從未公佈過“跨分部交易”這一項,這一舉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分拆上。

這裡主要以同樣有“帶頭大哥”之稱的阿裡雲為對標對象。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1第三季度)跟蹤報告》,阿裡雲市場份額為38.24%,位列第一。

在某種程度上,阿裡雲似乎和AWS來到了同一個位置:

對於集團,盡管阿裡雲在成立12年後,於2020年第四季度才實現盈利,但在主業疲軟之下,雲業務成為最大亮點。反映在支撐集團股價上,無疑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對於自身,隨著阿裡系在市場上攻城略地,自然也避免不了侵擾阿裡雲潛在的客戶,如果阿裡雲不夠獨立,勢必也面臨客戶在信息和隱私上的擔憂。

這或許是互聯網雲廠商的商業演化宿命:平台公司在聚集規模流量後,首先進行流量變現(通過廣告及各個C端增值業務),然後進一步挖掘技術溢出價值(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增值應用形態)。

因此可以看到,亞馬遜AWS、阿裡雲、谷歌雲、騰訊雲都是技術溢出的產物。

此前,靠著集團自身為旗下雲服務提供的用戶場景,雲廠商可以先拿自身的平台試驗,之後再推向市場。且有著集團的撐腰,雲廠商在擴建基礎設施上不遺餘力。

如今,隨著雲業務愈發壯大,曾經的育兒所反而成了牢籠。

參考資料:

零售威觀察王子威《“飛輪效應”再解讀:重新思考亞馬遜的成功之道》

中關村在線《AWS或將從亞馬遜分拆 CEO表示服從安排》

品玩《AWS說它打敗了Google,成為超10億美金IT俱樂部中增長最快的一家“公司”》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ndy-jassy-aws-amazon-spin-off-break-up-tim-bray-2021-2

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3-reasons-amazon-should-consider-spinning-off-aws-2021-09-3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4-20/amazon-cloud-chief-eyes-acquisitions-expanding-market-lead

本文來源於:科技新知,作者:樟稻,編輯:伊頁,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