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沙龍系列》流動中的節慶樂舞景觀:緬華的身份重構與文化多元性

國科會人文沙龍海報「流動中的節慶樂舞景觀:緬華的身份重構與文化多元性」。(圖: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人文沙龍海報「流動中的節慶樂舞景觀:緬華的身份重構與文化多元性」。(圖: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人文沙龍海報「流動中的節慶樂舞景觀:緬華的身份重構與文化多元性」。(圖:國科會提供)

「緬華」是指生長在緬甸或移民至緬甸的華人。隨著全球化浪潮,緬華社群影響無遠弗屆,如緬甸首都仰光的「唐人街」、臺北市中和區的「緬甸街」,及澳門的「小緬甸」,緬華族群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的同時,也形成特殊的音樂、舞蹈及文化。這些社群間如何相互影響並產生文化聯結?又是如何透過音樂與舞蹈,表達身份認同與展示獨特的文化意義?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將由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呂心純,帶大家從音樂與舞蹈的角度,探討緬華族群之多元性。

全球化推進的影響,緬華社群各自在社會及歷史的變遷中塑造出獨特且富有活力的文化身份,他們維繫並挑戰自身原有的文化聯結,在各國家或地區的社群,形成各自獨立又彼此互動密切的網絡狀態。在此歷程中,音樂與舞蹈成為移民群體的重要文化表述及認同協商的媒介,並重塑緬華在主流社會中的族群關係。本次講座即是探討節慶樂舞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並分析如何在認同過程中挑戰傳統文化結構。因此,呂心純認為這些是奠基於多點民族誌(multi-sited ethnography)的比較研究,不僅彰顯移民社群面對身份問題時的韌性與能動性,還強調他們是如何逐漸朝向多向度、多中心的文化建構過程,展現對「家鄉」及「國家」認同的重新思考。

呂心純之研究專長為民族音樂學、離散研究、緬甸古典音樂、邊境音樂研究等,是國內少見研究緬甸音樂的學者。在新北市中和緬甸街長大的呂心純,成長過程中瞭解緬甸華人的身份認同與文化、樂曲與舞蹈,認為「音樂必須在生活中才能永續」。他長期運用國科會計畫持續鑽研緬華文化,如「緬甸Z世代的聲音同盟:臉書革命聲景及共作實踐」計畫,主要研究革命歌曲與社會變革的相互影響;又如「文革與去文革--仰光與澳門緬甸華人歌舞的身體展演與記憶政治」計畫,探討了歷史對緬華社群的文化影響;至「文化產業化、族群觀光及地方想像:桃園及澳門兩地緬甸相關文化慶典之比較」計畫,則是針對受全球化影響的跨國移動現象,分析世界各地緬華社群的文化發展狀況。

本講座時間為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下午1:30至3:20,地點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由該校音樂學系教授陳希茹擔任主持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一起瞭解緬華音樂與舞蹈,並思考移民社群的文化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