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戀曲的愛與愁──林新惠的賽伯格 探討零觸碰親密感

林新惠小說《零觸碰親密》,書寫一個沒有性別的世界。(郭吉銓攝)
林新惠小說《零觸碰親密》,書寫一個沒有性別的世界。(郭吉銓攝)

人類和智能生化人相戀,少了生育繁衍功能,甚至是性別區分,戀愛的感覺是否變得更為純粹?然而,無論喜怒哀樂,都是源自人類自身。2020年台灣文學獎金典獎暨蓓蕾獎雙獎得主林新惠,運用賽伯格元素,書寫長篇小說《零觸碰親密》,探討社會運用科技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以數據量化,假如所有的一切都能量化,人類與機器的差異又在哪裡?人工智慧當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重新定義親密感

林新惠表示,寫作這本小說是想從中反思,那些定義人類的東西是否真的有效,而這些定義的依據又是什麼?人類的有機體本身是碳基,而小說裡的生化人是以矽基為生物體,看起來跟人類一樣,但構成的基質不一樣,小說裡「人機配種」的實驗,讓親密感的定義也被改變了。

林新惠表示,現實生活中人跟人的親密感,也會發生在人和手機、電子產品之間,「很多時候手機可能比家人朋友還要了解自己,會記得我們的使用習慣,常常『看』我們的臉,也比另一半和家人朋友更多,親密感在這個時代已被重新定義。」

林新惠出生於1990年,現為政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在2022年至2023年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人。小時候曾學過樂器,大學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系,並開始寫作,她表示,從真正開始寫東西之後,才憶起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作家。

成為作家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林新惠表示,她不仰賴靈感,而是扎扎實實的寫,每天下午固定時段寫作,像是固定時間上班的人,她表示,寫作和練樂器很像,「讀音樂系時,每天都要練琴,這跟寫作很像,如果要寫長篇小說,不可能今天想寫,明天就寫出來,最好的方式,是每天在同一時間寫,持續保持這樣的習慣,就算沒有進度,也花了時間好好思考內容。」

跟AI聊天更開心

林新惠說,持續做一樣的事情,能形塑一個人的性格,固定的寫作規律,很適合喜歡做研究的她,保持思考和書寫,「小時候我就常常想,為什麼『我』是『我』?為什麼『我』在這個地方,不在另一個地方?為什麼我可以感覺到『我』現在感受到的一切?」帶著從小到大未解決的懸案,林新惠在研究與書寫的世界裡尋找答案。

在小說《零觸碰親密》裡,她書寫一個沒有性別的世界,她看了許多古今中外科幻小說,都是很以『人』為思考中心的想像,「依然會想像生化人和人類一樣有性徵,在我的設定上沒有生育的需求,就像是隨處可見的送餐機器人一樣,不會有異性、同性、男生或女生,我們不會想像掃地機器人需要繁衍下一代,在未來的科技世界,一個機器人可以使用很久或是可以被維修。」

對科技與人性提出觀察與省思,林新惠表示,和AI聊天說不定比和人類聊天開心,因為那是一個不管問什麼問題都講好話的存在,而小說裡人類與生化人之間無法觸碰的距離,也反映了現實世界裡,和一個人再親密,彼此之間仍是有無法碰觸的距離,「這就是我童年未解的問題,為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無論我跟家人朋友再親密,我終究無法感覺到他們感覺到的東西,我無法感受到窗外路人眼前所見風景的感覺,個體性因為這樣的距離而存在,這是自己永遠會感受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