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棒的禮物:帶著問號去旅行
帶著問號去旅行,是旅行帶給我們最棒的禮物,而人生不也是一趟旅行。(圖片來源/Unsplash)
親愛的ABCD:
旅行對於現代人而言,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從體制內到體制外的學校,近些年也不斷鼓勵學生要走出教室、探索世界,因此,你們四個人跟台灣其他年輕人一樣,從小就有豐富的旅行經驗。
旅行分為跟別人一起以及自己一人獨自的旅行,若是一個人到國外較長期的旅行,而且沒有太明顯的預定行程,通常也就可以稱為流浪,流浪對一個人生命的體會與成長幫助最大。
有收穫的旅行
你們四個人都很幸運,也算是很有勇氣,都有獨自一個人在國外流浪的經驗。記得B寶一個人從歐洲旅行回來後,將她臉書的標題改成:帶著問號去旅行。多棒的提醒,帶著問號去旅行,其實,這也是旅行可以帶給我們最棒的禮物,因為當我們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國度裡流浪時,腦袋裡又會開始充滿問題,像我們小時候剛降生來到這個世界一樣。
只可惜當我們開始被師長期待考試能得高分之後,快速寫出標準答案的訓練就讓我們失去了提問的能力,然而會提問不只對真正的、有效的學習很重要,甚至對我們整個人生也非常重要。
就像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提醒的,問題比解答重要,因為問題使人思考,而解答使人放心,而人生是不能停止思考、不能真正放心的,而且所有解答都是暫時的與相對的,因為時代一直在改變,我們個人的生命面貌也不斷在翻新。
不過,我知道B寶的「帶著問號去旅行」另外的意涵,也是我常提醒你們的,要讓旅行有收穫,而不會變成走馬看花,過眼雲煙,最好在旅行前就能先鎖定一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懷著這個問題意識去觀察眼前陌生的一切,這會給我們全新的刺激與思考。
若沒有聚焦在一個特定的主題,或許會像法國小說家紀德所說的:「身為一個旅行者,想一切都去關心,那他的時間是不夠的,他觀察不出什麼,因為他不可能一切都去觀察。因此,社會學家是快樂的,他只關心民俗,自然學家是快樂的,他除了昆蟲花草之外,什麼都不管。」
除了這種知識上的探索外,獨自一人旅行時,會有非常多的機會跟自己對話,尤其抽離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家人、朋友、工作以及擁有的書本物品……。這些熟悉的事物都不在身邊時,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不管工作或收入,也不必在乎親友的期待或旁人的眼光,那什麼是我最想做、最在乎的?」獨自旅行中的自我對話可以更深刻的瞭解自己,就像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建議的,瞭解自己如何學習?自己做事的方法是如何?如何與人相處及溝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自己可以在什麼地方做出最大貢獻?
另外,在旅途中也會有許多感受或感動的事,不要忘記這些事,最好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這將可以提供我們在往後人生思考這些事物對自己的意義。當然,旅途中更會有許多孤單寂寞的時刻,要記得那種徬徨無助的痛苦,那麼在往後生活中,才會珍惜視之平淡無味的日子,另一方面,那些悲傷時刻更能提醒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除了生活中的旅行之外,若以我們整個人生當作一趟旅行的話,該如何帶著問號去旅行呢?
前幾天參加一個座談會,主持人是我高中同學綸有叔叔,他對著大都不認識我的來賓介紹我:「這十多年裡,他出了三十多本書,更難得的是,這些書的主題隨著他的生命歷程而改變,比如當他投入環境保護運動時,就成為環保專家,出了幾本生態保育的書,當他當父親時,又變成教養專家,出了許多教養方面的暢銷書,等到中壯年後,他又開始寫生活勵志類的書,儼然成為心靈導師,到了現在,面對退休階段,他又開始寫相關的書,也成為退休達人……」其實老朋友觀察得很敏銳,我寫書,都是為了回答我自己在人生之旅路上的提問。
從問題中解惑
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一定有必須面對的難關與挑戰,這就是我們最好的問題。有位著名演說家就這麼提醒:「你的問題有多少,你的知識就有多少,你的問題有多好,你的專業就有多好。人一生就是一個個問題解惑的過程。」而且,若是你想集中研究一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假裝自己要寫本書。哈,沒錯,這就是我的方法,我不是假裝寫,而是真正就去寫這本書,唯有懷著問題意識去閱讀,才不會在訊息大海裡淹沒。
換句話說,問題讓我們專注,而且有了這樣的目標,手段上就可以多元,海闊天空跨域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我們也已經發現,時代在改變,以前大學的科系以及我們過去區分的專業都已失效,證照保障的專業會被淘汰,未來真正的專業是你「特別擅長解決某類型的問題」,至於必須運用哪些學科知識、哪些專業,根本不重要,反倒是能妥善的解決一個又一個隨著時代冒出的新問題,才是有用的能力。
不管我們在任何年齡,一定有那個階段最感興趣或最迫切須面對的難關,將這些關心或挑戰形成一個個真實且有價值、並且能被解決的好問題。什麼是能被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不公平?」這是個無解的問題,應該改成「我如何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這才是一個有解的好問題。
我至今出的三十幾本書,每本書就是在解決當時我面對的問題,其實任何時候,我大概都會懷抱著三或四個好奇的問題或主題,一邊透過廣泛閱讀搜集資料,一邊也同時思索著並且在生活中印證或跨領域地激盪著,重點是,最好是寫下來,誠如胡適先生在幾十年前講的:「手到是心到的法門,發表是吸引的利器。」在我們的時代有部落格、有臉書,當我們隨時把思考所得分享出去,可以藉由別人回饋給自己更多的刺激與動力,同時也可以找到同好互相砥礪與學習,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連線學習。
網路的閱讀當然也是一種閱讀與學習,可惜的是那是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思考,終究是徒勞而無功的。問題要想得深,要提高心智能力,必須要有適當的難度,而且強迫自己以較長(或者應該說很長)的時間讓大腦沉浸在艱辛的運作中。
零碎時間可以看些資料性的訊息,也就是知道某些事,或者這些零碎時間可以用來檢索式地搜尋資料,但是每天要留下一長段沒被干擾的時間做有系統的閱讀,這種閱讀是必須耗費腦力以及必須邊思考的,這是提高心智能力唯一的方式。若是你們沒有這種習慣,從現在起,列出自己關心或有興趣的問題,然後找一本相關主題的書,開始閱讀吧。
《想讓你看看我眼中的世界:李偉文教你如何跟孩子聊夢想、挫折、工作與未來》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