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進不來、貨出不去...「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政府必須幫忙 給花蓮安全的路
有「地方創生教母」之稱的陳美伶,從公部門轉換舞台至民間團體,她感覺生活更加充實,回饋也更多、更能做事。(攝影/張瀞文)
今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僅次於921的強震,造成全台18人罹難、上千人受傷,另有多棟房屋倒塌或半倒,道路、橋梁、學校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毀,其中,又以震央所在的花蓮,災情最為嚴重。
《信傳媒》特別規劃一系列專題,從地質、斷層、防災、重建以及社區凝聚共識等各層面,邀請專家來幫花蓮把脈找解方,這一座後山的美麗花園,如何從夾縫中看到光,讓我們陪著花蓮一起從裂縫中尋找綻放的希望跟力量。
此次《信傳媒》專訪人物為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現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任職國發會期間,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政策,致力於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與人口失衡等問題,她曾強調,地方創生並非年輕人的責任,而是全齡共創的目標。
2020年卸下國發會主委職務之後,她走入民間,足跡踏遍台灣22縣市,2022年光是高鐵車票就搭了30萬元,可見跑得有多勤,這一段時間陳美伶深入了解各地需求,傾聽在地團體的聲音,推動多項創新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在她的帶領下,地方創生不僅局限於觀光,而是涵蓋產業振興、社區營造等多方面。
被眾多在地團體尊稱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笑言,家中匾額讓她對在地夥伴抱有一股責任感,並笑言,「我或許從政府機關退休,但我還沒有從這社會退休」出生於花蓮的她,也像我們闡述其對花蓮的深刻見解及看到的問題。
地震衝擊信心..花蓮經濟成真正「受災區」
0403花蓮大地震後,陳美伶多次回到故鄉花蓮,因為許多親戚朋友以及小學同學都還住在那裡。她坦言,其實花蓮本地並未受到多大傷害,相對地,花蓮的經濟與外縣市對於花蓮沒有信心,這才真正讓花蓮成為「受災區」。
陳美伶解釋,疫情後台灣國旅整體狀況就已經很差,花蓮又受地牛衝擊,狀況雪上加霜,「主要還是餘震太多」,不論是次數或級數都較為嚴重,而花蓮經濟與交通息息相關,土石鬆動後一場大雨或颱風時常中斷,「花蓮若還在地震,心就不安定」,大家就不敢來花蓮。
陳美伶表示,花蓮不只有太魯閣,還有新城、秀林等,眾多原民部落文化、無毒農業,甚至綿長海岸線等海洋療育,都需親身體驗才可感受,但交通問題一天不解,花蓮的美好很難被看見。(攝影/李海琪)
提及花蓮產業,「在我記憶中花蓮並未有很大的產業」陳美伶說,即使早年前總統李登輝喊出產業東移的口號,但並未成功,進駐花蓮的反而是對當地環境有一定程度破壞的水泥業等,直到今日花蓮依舊仰賴觀光業、靠天然美景,其中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此次受重創的太魯閣、長春祠、九曲洞等地,進而導致原本受此帶動的花蓮市區旅宿業、餐飲業以及伴手禮產業也跟著蕭條。
她強調,0403地震後這段時間,將會是政府重新定位、思考花蓮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的重要時機,「花蓮真的只有太魯閣嗎?真的只有長春祠嗎?」,花蓮應該要有其他優勢,趁這次機會去盤點其他花蓮好的地方,讓花蓮未來有足夠的優勢、更多韌性,這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給花蓮安全的路,這是基本人權問題
觀光客對於花蓮觀光的安全性仍有顧慮,其中主因逃不開「交通」。陳美伶指出,深耕地方,了解到花蓮確確實實有很多除了太魯閣外的好文化、好物產;然而,交通問題並不是民間可以解決的,政府要擔起這責任。
「政府必須幫忙,給花蓮安全的路」,她嚴肅道,這是基本人權問題,蘇花公路崇德-仁和段只要一下雨就坍方,雖然已經裝設預警機制,但終究只是「預警」,邊坡、防護網等預防工程是否能夠做好,讓部分路段不要每遇大雨就斷,至少要有一定力量把土石擋住、讓火車通過,這是花蓮人卑微的請求。
雖然花蓮山巒海拔高,但該種防護措施以台灣工程界的實力與素質未必做不到,陳美伶不諱言表示,她始終未看到政府有積極想要解決這件事,雖然近期有要把預警時間縮短等等,但仍限於預防功能,花蓮要得是長久、穩定、安全的防護措施。
陳美伶指出,相較於其餘路段,崇德、仁和段時常出問題,「那路段沒有做好的話,有一個小村落就會變孤島」,國家有義務照顧這些居民;圖為花蓮秀林西寶國小附近路段,非崇德、仁和段。(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
交通到底影響多少?陳美伶表示,人不進來、貨就得賣出去,例如富里全有機米雖量有限但品質佳,當往北的路段中斷,有些就得被迫往南繞一圈運出去,成本被迫增加,價格就有必要調高,對於在地生產者來講辛苦不少。
此外,觀光部分,陳美伶透露有許多企業老闆跟她坦言,並非不願支持花蓮,但身為企業負責人若無法擔保同仁安全就無法安排員工赴花蓮旅遊,陳對此能夠理解,花蓮人必須努力讓大家更有信心來旅遊,「但客觀因素也不是當地人所能置喙的,路就是不通、還是有餘震」,若問題不解,花蓮要如何吸引人?
針對海空運,陳美伶認為,如果真的有好的替代,當然歡迎,但目前海運尚未成氣候,空運則遇到國人旅遊習慣改變,「希望慢慢走、慢慢玩」,偏好開著車慢慢南下,改成搭飛機並在當地租車,旅遊方式的改變也容易讓人打退堂鼓。
花蓮觀光的多樣性:除了太魯閣,還有什麼?
提及外縣市對花蓮印象,不是太魯閣就是清水斷崖,陳美伶如數家珍般點出花蓮的獨特以及多樣性,還有眾多尚未被大眾充分認識的無形文化和生態體驗值得探索。
她引以為傲地從北到南花蓮舉例,北花蓮七星潭的定置漁網是花蓮傳統且環保的捕魚方式,不僅保護了生態,還讓當地推動了「食魚教育」,讓遊客在海邊療癒的環境中,學習認識魚種、了解當地魚類的生長環境與最佳食用方式。例如,鬼頭刀和漫波魚等當地特色魚類,甚至已經將漫波魚運用於甜點製作,展現出花蓮在飲食文化上的創新。
全國最大的金針花季在花蓮,花蓮縣玉里鎮赤科山、富里鄉六十石山金燦燦的金針花海如天使的毯子般鋪滿大地。(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
除此之外,北花蓮的賞鯨活動也不再僅僅是觀賞鯨魚,當地與黑潮基金會合作,融合了鯨魚生態的教育,形成一個富有意義的生態產業鏈;她也提到新城的造鎮計畫,老屋修繕後變成了有個性的小店鋪,為遊客提供了體驗在地文化的機會。
推廣「體驗經濟」,花蓮不是只有太魯閣
位處中花蓮縱谷區的光復、鳳林,遊客能探索大農大富的森林遊樂區,或參觀經過修繕的舊糖廠宿舍,享受當地餐飲與民宿文化;再進一步到富里,除金針花海,遊客還能體驗農業與原住民部落文化,這裡的生態體驗讓人與大自然更加緊密連結。
整個花蓮如果遊客願意長住,其實一個禮拜都玩不完,陳美伶希望透過推廣「體驗經濟」,讓遊客能與當地產業建立持續的連結,促進花蓮的地方創生,讓旅程不再流於表面、走馬看花,而是沉浸式的深度休閒與療癒之旅,讓到過花蓮的民眾可以一來再來。
最後,陳美伶再次強調,「這次重創其實只在太魯閣」,當務之急,是趕快恢復花蓮元氣、解決交通安全問題,讓國人有信心來花蓮其他地方深入體驗,並重新盤點、定位且整體規劃花蓮未來正確走向。
更多信傳媒報導
思想坦克》政府與民間攜手 開放資料打造創新未來
川普重新定義中國 也重新定義台灣
企業一路發展壯大的關鍵 在於「領導人的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