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支持天安門血腥鎮壓,5個月後嚐惡果

作者: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由於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出現瓦解的跡象,1980 年代對於國際政治局勢而言是一個關鍵期。蘇聯的經濟成長率此時達到了新低點,並於 1990 年代開始出現負成長。時任蘇聯總書記的戈巴契夫不得已,只好放手一博,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這不僅推了東歐民主化浪潮一把,更於 1989 年 6 月 4 日間接影響了爭議的中國天安門事件: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與戈巴契夫同走改革開放路線,進而引發了中國的「八六學潮」,口號為「要民主,要自由,要人權,反官倒,反腐敗」。胡耀邦過世後,大批民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悼念,最終演變成悲劇的天安門事件。

天安門事件:東德力挺「亞洲同志」

當時面對廣場上抗議的學生,中國政府選擇以武力鎮壓,並造成了無數人死傷,使這場民主運動最後以悲劇收場。儘管消息一出,引起了國際譁然,但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隨即表態支持其亞洲「同志」。

事實上,東德力挺中國武力鎮壓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他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早在 1953 年的「六一七事件」,面對上街為工作條件表達不滿的勞工,東德政府不僅派出了警察與軍隊鎮壓,甚至老大哥蘇聯還開來了坦克車,最後造成了數十人死亡。

因此在天安門事件爆發後,不僅東德政府發言人(Wolfgang Lippe)表示,中國政府該讓「極少數的異議人士」付出代價,東德的末代領導人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也於 6 月 7 日向媒體表示,中國政府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才會採許必要的行動。接著隔天,東德人民議會又發了聲明強調,相信中國政府的武力鎮壓是不得已的決定,並對傷亡者感到遺憾。

除了隔空相挺,東德政府一個月後還派了高層代表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親訪中國,為其成功地鎮壓「反動勢力」表達祝賀。接著於同年 9 月,克倫茨又以東德領導人的身份率團前往中國,同慶「新中國」建國 40 週年。面對東德所展現的「兄弟情」,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也親自表達了感謝。

然而,在天安門事件中,支持鎮壓學生的是東德政府,並非東德民眾。甚至相反地,東德民眾為其政府的態度感到氣憤。事實上,民主的風已悄悄地吹進了東德,而民眾對於政府的不滿情緒正在發酵,最明顯的例子是 1989 年夏天開始的出走潮。儘管東德民眾出境得事先申請許可,但政府對於前往友邦的旅行管制較為寬鬆,因此許多東德民眾趁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開放邊境之際,借道逃離了東德。

週一示威:中國六四殷鑑不遠

大量的人口外移使東德嚴重缺工,並打擊了國內的經濟發展。中國政府把握機會表示,隨時準備好為鞏固東德的社會主義赴湯蹈火。甚至建設部長林漢雄還明說了,願意輸出勞工,為東德解決缺工的問題。只是,這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於此同時,東德民眾表達不滿的方式,已開始從消極的逃離轉為積極的抗議,進而發展成往後遍及全國的「週一示威」(Montagsdemonstration)。

示威活動自 10 月 2 日開始,從東德的第二大城萊比錫蔓延至其他城市。10 月 9 日當天,萊比錫甚至有近 7 萬人走上街頭,但東德的電視台當然不會進行相關報導。如同天安門事件的「坦克人」是被美聯社記者捕捉到的,萊比錫的示威活動也是由兩名記者躲在教堂的塔樓中拍攝,再轉交給西方媒體播放。

然而,中國的天安門事件不過是 4 個月前的事,共產黨血腥鎮壓的畫面依舊歷歷在目。因此,許多東德民眾都做了最壞的打算,預期警察會向他們開槍,並稱之為「中國解決方案」(Die chinesische Lösung)。幸好,東德政府已從天安門事件中學到了教訓。有鑒於中國遭受到的國際撻伐,克倫茨與沙博夫斯基一致認為,絕對不能向百姓動用武力。

儘管「週一示威」沒有發展成類似的大屠殺,但仍有警察以暴力回擊,並逮捕了部分他們眼中的「滋事份子」。然而,抗議的民眾不僅沒有因此退縮,甚至人數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11 月 4 日,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上聚集了約 50 萬人,要求政府給予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接著柏林圍牆於 11 月 9 日倒塌。東德政府於是宣佈,民眾得自由前往西德。

事實證明,儘管政府握有權力,但終究是少數的一群人,而東德民眾的覺醒與勇氣成為了最後推倒柏林圍牆的關鍵。諷刺的是,東德政府當初支持鎮壓天安門廣場的示威者,卻在短短幾個月後遭到同樣主張自由的東德民眾反噬,進而促成了隔年的兩德統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印象中的「共產東德」,是不是既貧困又落後?── 歷史上,曾讓西德經濟學家瞠目結舌的「黃金十年」
「謝謝你,克羅茲堡先生!」在全球都向中國靠攏之際,他卻促請德國與台建交

作者簡介:

趙崇任,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輔仁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學術研究之餘從事攝影、翻譯與寫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