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存活率多高?

工商時報【于國欽】 ■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工商普查,訪查逾百萬家企業單位,以建立母體基準(benchmark)資料,今天每月發布的工業生產、受僱員工及躉售物價等指標皆根據此一母體,抽樣推估而得。 ■工商普查所定義的大企業是指僱用100人以上者(但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為200人以上),其餘為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裡僱用未滿5人,或無僱用員工之自營作業者皆屬微型企業。 二十多年前台灣製鞋業享譽全球,在那個被譽為製鞋王國的年代,全台計有1,700多家製鞋工廠,不過隨著全球化競爭,如今台灣製鞋廠僅剩400多家。 其實,不只製鞋業有如此變化,這些年台北街上林立的書局、彩券行、小吃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消失一些,重新裝潢後,服飾店、咖啡館、烘焙坊粉墨登場,惟沒過幾年,披薩、炸雞、房仲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市場上年年有新進者,也年年有退出者。 長江後浪推前浪,到底一個店舖、一家工廠能經營多久?根據民國100年工商普查,95年底全台的企業單位有110萬家,這110萬家歷經五年的變化,到100年底還存在的只剩83萬家,存活率75.6%。 彩券行存活率僅52.1% 各業中,餐飲業與出版業的存活率剛好都是67.5%,意思是五年內有三成多的業者(企業單位)經營不下去而相繼退出;而彩券行的存活率也不高,只有52.1%;陸上運輸業僅57.6%,至於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存活率更降至四成三。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陸上運輸泛指客運、捷運、鐵路、計程車等,普查裡的企業單位是指一個財務獨立的事業單位,因此每部個人計程車都算是一個企業單位。長期以來台灣工作難找,許多退離職場者改以開計程車為業,因此近年個人計程車高逾三萬部,然而隨著捷運、公車的普及,計程車生意一落千丈,退出者不少,這正是陸上運輸業存活率不高的原因。 在我國行業標準分類裡,運動、娛樂與休閒服務業除了有大型的遊樂園與健身中心,也包括小規模的KTV、釣蝦場、漫畫書屋與柏青哥店等,95~100年歷經金融海嘯,國人消費不振,難怪這個行業於五年間逾半數自人間蒸發。 然而,並非每個行業的存活率都這麼低,近年國人喜歡養小貓、小狗,對寵物呵護備至,因此獸醫服務業生意興隆,經營逾五年的存活率高達93.3%;另外金融中介、傳播與多數傳統製造業也都逾九成,而法律、會計、旅行、保全、倉儲等行業也超過86%。 我們若從企業的規模觀察,會發現大企業經營逾五年的存活率高達94.0%,而微型企業僅74.0%,這說明面對不景氣與市場競爭,大企業總能乘風破浪,而微型企業則有四分之一被湮沒於巨浪之中。 微型企業比較難生存 也許有人會再問:能存活10年以上的比率有多少?大企業依然達93.5%,但微型企業已降至57.3%。至於能存活20年以上的大型企業比率為65.8%,微型企業33.9%,換言之,在民國80年以前成立的微型企業,歷經20年已有三分之二湮沒於市場的巨浪中。 俯視台北街頭,二十年來繁華競逐,昔榮今枯,令人浩嘆,如今街角處經常可見大排長龍的計程車,這非僅是街景的改變,也反映出財富的重分配。東區矗立的高樓固然標示著富者愈富,但那些由大街退至小巷,只能在存活率五、六成行業裡打轉者,豈能不陷入貧者愈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