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還E人?諮商師:九成以上曾有社恐經驗

你是I人?還是E人?I人指的是內向型人格,E人則是外向型人格,不同人格類型的,對於社交的感受有所不同。例如對於社交恐懼的人來說,社交出現一點點瑕疵,都會用放大鏡無限擴大,甚至否定自己,心理諮商師建議,先練習接納自己,面對恐懼,可以減少焦慮感。

圖/TVBS
圖/TVBS

在醫療用品店工作的霏霏,其實很不擅長面對人群。

內向性格者霏霏:「都是跟朋友,不太會去自己參加外面的社交活動(因為會不太習慣跟別人互動嗎?)對平常比較不會主動去跟人家互動。」

最近常聽到的i人、e人其實就是取英文內向、外向的字首,另一邊,公關公司創辦人Karen,在媒體應對、公開演說、拍攝影片,都不費吹灰之力,看不出來,她說自己其實也有社交恐懼。

內向性格者Karen:「我一直都蠻內向的,那個內向就是說,心裡有很多想法但是不敢開口說出來,那..在學生時期的時候,比如說高中大學然後要上台報告,上台都需要看逐字稿,看逐字稿也不是說,這樣子瞟一眼就往前看,就是要把整張紙,擋在眼睛前面看不到人,然後按著字唸才有辦法,把這件事情把報告做完,而且上台的時候腳非常...就一直發抖,下台的時候腳也在發抖。」

透過練習,她找到平衡點,讓自己保有善於觀察的一面,但也勇敢跨出舒適圈。

內向性格者Karen:「其實到現在也是,就是如果是沒有這麼熟悉的人,其實會有一點不敢主動去說話,然後也會在心裡預備蠻久的,就是可能會去思考說,這個人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等一下會回我什麼?他如果回我A的話,我要回他哪一些答案?回我B的話,我要回他哪一些答案?就是我對於陌生人就是會蠻緊張的,那怎麼練習克服?就是因為後來就知道自己要做,可能公開演講,或是面對鏡頭的一些工作,所以在私底下的時候都會去練習自己的口條,再來是因為有時候現場演講是需要即興,比如說看到一個狀況然後可以馬上接話,所以就會走在路上,或是在一個人的時候一直練習講稿,或者是在做簡報的時候,像以前可能一定要準備逐字稿,把它背起來,後來因為漸漸練習機會很多了,所以就在做簡報的時候先在腦海預想,講到這句話的時候講到這一頁的時候,哪一些一定要提,只有記得一定要提的東西,剩下就是自由發揮。」

但心理諮商師說,其實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曾有社恐的經驗。

諮商師蘇予昕:「釐清一下兩個名詞,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流行語裡面,大家非常容易講的就是我是個社恐,另一個就是在我們心理諮商中,比較專業的名詞叫社交焦慮障礙,這兩個名詞,其實是在形容不太一樣的領域,因為我們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社恐的經驗,畢竟我們就是一個社群的動物,所以我們對別人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回應,我們都會很擔心是不是我很無趣?你是不是不喜歡我?我們會擔心被群體拋棄,另外一個社交焦慮的這一個族群,就比較辛苦一點了,我覺得這兩個族群最主要的差異,就是一個社恐的族群,他自己相處的時候,他還可以感受到獨處好舒服喔,很滿足的感覺,可是社交焦慮的夥伴,他頂多只能覺得鬆一口氣,我不用再面對那個巨大的人際惡魔,可是他自己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他還是會覺得很孤單。」

對社交焦慮的人而言,社交若出現一點瑕疵,都會被自己放大檢視,諮商師建議,不是要去克服,而是要去接納。

諮商師蘇予昕:「這個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社恐就是讓別人討厭我的原因,就是我交不到男女朋友的原因,所以他們會更加的壓抑,可是越壓抑就像你要上台,然後你要記得我要看起來很聰明,我要讓別人覺得我很有自信,可是你一邊還要唸你準備好的稿子,這個能量是相牴觸的,所以我們接納現狀之後,反而大家的表現會更放鬆,有一個接納現狀的好招,就是你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你可以開門見山,比如我可以跟你說,其實我是個容易社恐的人,所以我今天講話可能會結巴喔,這是可以剪輯的嗎?我待會可能會重複講喔,你把自己的恐懼先講出來,破題了之後你的焦慮就會下降。」

嚴重的社恐,可能需要諮商,面對不同的心理狀況,衛福部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從15到45歲,一年三次,讓青壯世代的焦慮心理,越來越健康

更多 TVBS 報導
台中碩士女老公狂偷吃「高中肄業妹」 心死求償109萬
8月新制懶人包!台鐵常客優惠、高中職可請3天「身心調適假」
硬頸精神代表!4星座吵架「絕不讓步」 牡羊破罐子破摔
免費3次心理諮商加碼! 「15至45歲」8月起通通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