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受「集體恐懼」影響嗎? 其實是有辦法抽離的!
最近這兩年來,因疫情引發的各種亂象,以及俄烏戰爭等等,總是會牽動許多人的情緒;當感到焦慮,或周遭開始渲染著恐懼和憤怒氛圍時,該如何讓自己保持冷靜?要怎麼從集體情緒中抽離?
Podcast節目《寧夏璐66號茶坊》特別邀請到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原來,我們的大腦是可以經過訓練,少一點害怕和恐懼的。
袁醫師表示,大腦可以分作「情緒腦」和「思考腦」,情緒多的時候,思考腦就被關掉,但這是以漸進的方式,並非情緒腦開了,思考腦馬上被關掉,因為情緒是漸漸感染的,經常在「情緒腦」和「思考腦」兩端游移,而在一個群體裡面,情緒腦更容易互相呼應、被感染,接著就會被更擴展開來。所以對於兩邊的不平衡,要及早發現才會比較好一點。
如同疫情嚴重的時候,袁醫師就建議大家,不要每天花太多時間去看疫情新聞,因為那個渲染力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所以當自己的情緒腦被壯大的時候,就要用理性告訴自己:不用那麼擔心、沒有那麼糟,然後應該去做點什麼,不用每天都躲在家裡,如此一來,思考腦那個部分就會出來了。
袁醫師也透露,想要從集體情緒中抽離,是可以靠兩招訓練來的。
第一招:情緒偏向恐懼焦慮憤怒負面的時候,可以做些愉快的事情。
平常就要這樣練習,因為那時候理智還能用,當我們發現不太對勁時就要練習,不要等到很嚴重就沒有效了,在平時就該練習,比如寫感恩的話或日記,就是讓一些美好的事情進入到大腦裡,有美好的記憶,我們的恐怖生存記憶就會下降,會覺得情緒腦被安撫到,這時候理智腦比較能夠出來。
第二招:找回生活的規律感給自己安全。
可以透過一定的生活結構,訓練我們的理智腦,比如說為什麼叫大家疫情期間也一定要去上班,因為一進辦公室,那個架構就出來了,你必須跟人互動、要專注在某件事情上,這樣情緒腦才不會一直擴大、胡思亂想;甚至早上起來固定去走10分鐘、固定吃早餐喝咖啡,讓自己知道生活是在軌道裡頭,而不是很混亂的狀況,這樣也會令人覺得有安全感,此時大腦就會相對比較理智。
這就跟所謂的「超前部署」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袁醫師也憂心表示,現在網路社群影響力蠻大的,可能會加劇情緒的傳染,所以從小就要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信心、培養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才不會接受片段訊息就很容易被說服,而陷入集體情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