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才策略有何盲點?

你的人才策略有何盲點?
你的人才策略有何盲點?

文/鄧嘉玲

如果問領導人,組織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關鍵是什麼?相信答案一致是「人才」。然而在人才的選用育留上,組織還是忽略了一些面向。

首先,第一線員工是執行企業策略的最重要人力,這些人力包括清潔人員、服務生、零售業的櫃台人員等,他們是面對顧客、深深影響顧客體驗的一群,但他們往往不受到重視。

不難想像,忽略第一線員工會產生許多直接或間接的成本,不僅人員流動率高、經常要招募和培訓新人力、員工士氣低落、知識無法累積,最後還會導致顧客流失,營收也因此下降(見〈輕忽低薪員工醞釀巨大損失〉)。那麼企業可以如何留住和鼓舞一線員工呢?就像培育你的「高潛力」員工一樣,第一線員工也需要職涯發展指引、學習機會、導師的輔導,以及更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條件。此外,企業也應建立更好的營運模式,例如,合理化營運流程,消除浪費和低附加價值的活動,並授權給員工在第一線就做決定,以便他們更好地服務顧客。

過去十年來,有愈來愈多企業改採這種「好工作」制度,並獲致成效。美國的寵物連鎖店泥灣(Mud Bay)因為建立了好工作,員工流動率降低了35%,每平方英尺的銷售額增加25%(見〈拒絕壞工作 創造好工作〉。沃爾瑪(Walmart)旗下的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則藉著改善營運流程和加薪,將離職率降低了25%,勞動力提升16%(見〈「務必要盡力協助員工為成功做好準備」〉。

其次,每當人才流失,企業便藉著對外招募來補足,卻常常忽略可以藉由建立內部人才流通市場,來留住人才。這種方法是,公司公布所有職缺,讓內部同事主動尋找,或由演算法媒合這些職缺。然而,運用此方法時,必須做好準備,先要盤點內部人才、了解他們有何能力,以及建置此平台。另外,還要建立開放的文化,以及監督的機制。以Google為例,為了建立內部人才流動機制,它的主管們對內部員工主持「問答時間」,解釋人才媒合的過程、安撫同仁們對轉任可能會遭排斥等的疑慮。同時,為了防止員工對前景看好的專案趨之若鶩,基礎專案卻乏人問津,Google的高階主管也扮演監督和核可的角色。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公司與員工互利的人才流動平台(見〈設計內部人才流通市場〉。

近幾年「節能減碳」成為企業非常重視的議題,本期採訪台灣工具機大廠台中精機,它開產業風氣之先,與上百家供應鏈伙伴共同啟動「零碳轉型」,推動供應鏈減碳,值得參考。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6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一線人力去哪了?〉